
孔子提及季氏(1),“八佾(2)之舞于庭,此等行为,令人难以容忍至极,何事不可容忍也!”
【注释】
(1)季氏:据《左传》及《汉书》等史籍记载,此处季氏可能指季平子或季康子等鲁国大夫。
(2)八佾:佾为舞蹈行列的单位,每行称为一佾。八佾即八行,需六十四人,仅天子方能享此礼制。诸侯用六佾,大夫则用四佾。
钱穆先生注曰:季孙氏在其家庙之庭行八佾之舞,实为大夫僭越天子之礼。
关于“忍”之释义,众说纷纭。或解为“容忍”、“忍耐”,但于孔子当时之情境并不贴切。因孔子并未有季氏之意愿,且季氏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能忍,先后齐、晋,终客死他乡。此或许为孔子所言之“何事不可忍”之背景。
【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孔子谈及季氏之事,说道:“他在庭院中以六十四人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舞蹈仪式,此类僭越之事若能忍下,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
钱穆先生译:季孙氏在其家庙庭院中进行仿效天子规格的八佾舞,孔子对此表示惊愕,道:“如此僭越之事他都能忍心去做,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敢做的呢?”
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
自东周起,新兴地主逐渐崛起,周王室地位每况愈下,周代的礼仪制度也随之逐渐崩溃。孔子将此现象称为“礼崩乐坏”。当时,以下犯上、违背周礼之事屡见不鲜。季孙氏在家中行天子之礼的八佾舞,正是此风气的典型体现。按照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八佾之乐舞,而季孙氏以大夫身份僭越此礼,公然挑战尊卑贵贱的秩序,显露其对于最高权力的渴望。
对于这样的行为,孔子表达出强烈的愤慨。“能对此等行为忍耐的人尚在世间游荡”,实际上他也在间接某些更为严重的问题或许也将出现。这也间接反映了对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深切担忧。
周礼不仅是一套旨在划分社会地位、规定礼仪规范的制度,其实在它的影响下也见证了周代的社会稳定与繁荣。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周礼是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末世的混乱并非单纯由礼制崩溃导致,而是经济实力的增强与诸侯国实力的崛起所必然带来的结果。
在周代的社会结构中,贵族阶层多不直接参与生产劳动与管理。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与财富的积累,那些掌握更多土地与财富的阶层开始寻求更多的权力。“礼崩乐坏”不仅仅是礼制的崩塌,其实质是新旧势力的交替与冲突。贵族阶层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与财富时难免会发生两个阶层的对抗与。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礼崩乐坏”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乃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真正的“忍”并不仅仅是忍心、容忍的意思所能完全表达的。“不拘泥于常理”、为所欲为,或许能被视作是那时的“忍”。
【参考文献】
杨伯峻《论语译注》
钱穆《论语新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