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此女乃是穿越民国风雨的文坛奇才,即便未曾涉足红尘深处,其笔下之文字却洞悉世间百态。有人言她本身就是一部历久弥新的传奇,亦有人慨叹其一生如同一抹苍凉的剪影,一声沉重的叹息。
张爱玲的身上仿佛映照着三个时代的烙印。胡兰成赞誉她为民国的临水照花之人。而她的作品,永恒主题中透露出刻骨铭心的“荒凉”。半个多世纪的光阴流转,张爱玲依旧是人们心头的未解之谜。
白先勇谈及张爱玲时曾言:“她仿佛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流,直接承袭了《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之精髓。”的确,张爱玲的中文造诣深厚,其语言文字纯净而传统。
她的文章行云流水,不拖泥带水,恰是《花落之声》的精妙之处。文中多处描绘令人动容,如:“玫瑰花瓣虽已飘落,却仍鲜活如初,保持着脂的质感、缎的光泽,温暖而自由地舒展着,仿佛脱离枝头的拥挤后,更显遗世独立的美丽。”
花落之声的遐想
家中栽种玫瑰,某日深夜,忽然听到花落的声音。起初是试探性的“啪”一声,如雨滴打在桌面上。随后接连不断的“啪啪”声中,犹如无数蝴蝶在空中被击落。
那一刻的夜晚静谧异常,静得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呼吸与潮汐的涨落共鸣。整个身心似乎被花落之声悬于半空,屏息凝听,心中一惊一乍,如同听闻一个正在酝酿的神秘计划。
清晨时分,桌上铺满了落花,静卧其中显得安详而恬静。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们曾经历过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夜晚。
即使玫瑰花瓣脱落,依旧保持鲜活之感。那脂的质感、缎的光泽与温暖如故。我绝不允许自己相信这是花的残馥,总是阻拦母亲将它们收拾干净。观其脱离枝头的繁杂束缚,自由地舒展其中,较之枝头簇拥之时更显超然脱俗之美。
在这世间,每天似乎都能听见花落的声音。对于樱、梨、桃这类轻柔飘逸的花朵而言,我从不将它们的凋零视作生命的终结。它们在风的中似乎觉悟到曾经拥有的翅膀与天使身份,便试图挣脱枝头束缚,轻盈地飞翔...
然而有一种花令我倍感惊惧。它毫不预告、毫无预兆地任性掉落,其猝不及防之势令人心惊胆颤。
昔日曾养一盆茶花,便是以那种触目惊心的姿态凋零。自此我心中留下了阴影,怕那茶花的激烈与决绝,还有那式的悲壮。不我想问:那般温和淡定的茶树何以绽放出如此悲烈的花朵。
相较之下,乡间的小雏菊则显得恬静而内敛。它的凋谢并不似风暴般突如其来,而是依然保持着温暖安静的姿态依偎在花托上。它一点点地消逝、一点点地憔悴,最终在冬日的萧瑟中与季节一同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