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破晓之前,邵卸苟便开始忙碌起来,他点燃火源烧水,在氤氲的热气中,手法熟练地将前夜已清洗过的毛巾整齐地悬挂在架子上。
待店内热水壶皆已注满滚水后,邵卸苟便解除门栓,于微曦中开启店门,迎接早早等候的顾客。门前已有数位常客在翘首以盼,随着时光的推移,队伍将逐渐壮大。
邵卸苟是一位理发师,他的小店坐落在浙江衢州高家镇的斋堂村里,这里虽仅有十多个平方的面积,但每寸空间都充满了他的心血与热情。店内服务项目虽不繁复,仅限于剪发与焗油两项,却因他的精湛技艺而备受村民喜爱。
这家看似平凡的小店,却在户籍人口仅千余人的斋堂村里拥有着众多忠实顾客。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邵卸苟的理发技艺是跟随父亲学成的。对于他而言,认真负责是学到的第一课。每天早晨,无论风雨无阻,他都会准时为顾客提供服务。
3月17日早晨8点,当记者联系上邵师傅时,他已为6位顾客完成了理发服务。“后面还有3位顾客在等待,我们边聊边剪。”他笑着说。
邵师傅的故事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家庭条件有限,他早早就跟随父亲学习理发技术,走街串巷为村民提供服务。即使接到为生产队队员集中剪发的“大单”,他也从不敷衍了事,始终尽心尽力为每一位顾客服务。
尽管父亲已故,但邵师傅为了生活,仍挑起理发的担子,在街头巷尾为乡亲们提供服务。他一直保持着父亲在世时的收费标准——每人每年仅需支付1.6元。这样的低价收费标准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多年来,邵师傅的小店已然成为斋堂村的一处风景线。他的收费标准虽然低廉,但他的真诚与热情却赢得了众多顾客的心。许多顾客即便需要排队等候数小时也愿意前来光顾。
无论是在忙碌的剪发间隙还是与顾客的闲聊中,邵师傅总是满面笑容地接待每一位客人。每当他未听清记者的提问时,他总是笑着回答:“别急别急,为乡亲们服务是我应该做的。”这句话也成为了他出现最多的话语。
多年来,为了方便街坊邻居,邵师傅一直住在与理发店相通的小房间里。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为腿脚不便的老人理发服务。这种真情、真意成为了他的“秘方”,赢得了众多顾客的喜爱与信赖。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顾客也向邵师傅提出了涨价的建议。“我们都是老朋友了,但你也该让日子过得好一点吧。”但是邵师傅坚持着自己的初心和选择:不收高于正常市场价的费用。他认为自己目前的收入已经足够满足日常开销了。
村委工作人员也表示:“有人提议涨价但他都拒绝了。”他们曾试图给邵师傅送些生活用品以示关心也被他婉拒了。他的朴实和善良也感动了村民们让他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一个温暖的象征。
邵师傅也感激着那些年轻人的支持:“他们来到我这里剪头发后常常什么都不说就扔下几块钱走了。”他表示会继续努力经营好这家小店直到自己无法再继续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