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犹六月寒。
前文提及了言行的重要性,但人非圣贤,难免会犯口误之错。及时的补救与修正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或者道歉以消除误会,或者调整态度以化解尴尬。在处理失言时,我们应该尽量化小其影响,让大错变微不足道,让微小失误无足轻重。
关键在于应对策略的选择与实施。保持冷静和常态至关重要,而不是手忙脚乱或任由错误继续扩大。要想在面对失言时保持镇定,不必过分纠结于错误的言论本身,而应迅速思考如何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一旦失言,即刻采取补救措施其实并不需要过多时间和精力。真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是首要之举。适时地赞美对方并保持谦逊的态度,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不同场合和情况,有以下几种常用的补救方法可供选择或结合使用:
一、顺势而为
此法指在错话出口后,巧妙地继续原有的话题或情境,最终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其妙处在于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听者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的信息。
二、巧转话题
即简短致歉后立即转移话题,以幽默风趣的话语或机智的应对改变现场气氛。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听者走出尴尬的境地。
三、即时更正
这是最直接的方法,即对刚刚说错的言论进行即时更正。
四、妙用复位法
对于数量、级别等方面的口误,可以采用“复位法”进行巧妙解释。这种方法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化解了尴尬的境地。
五、顺流而下
如果失言了,可以顺着原来的意思继续发挥,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原本的意思。这种方法往往能将拙劣转化为巧妙。
六、颠倒语法
将错乱的语句顺序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解释。
通常来说,当犯错时应当勇于承认并改正。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果直接认错可能带来极大的尴尬或无法弥补的损失时,我们不妨考虑是否可以采取出奇制胜的策略来摆脱困境。有时候这种看似“掩饰错误”的行为并非“恶行”,反而展现了一个人审时度势、机变权宜的智慧。
以下是一个关于巧转话题的实例:
张作霖参加名流雅集时,日本浪人故意他要求即席题字。张作霖深知自己识字不精但仍然答应下来。他挥毫泼墨写了个“虚”字后洋洋得意地签上名字并盖上印章。这时秘书发现写错了“墨”字成了“黑”。在张作霖还未察觉的情况下,秘书灵机一动低声告诉他文字中的错误。
张作霖假装一愣,接着与众人开了个玩笑说:“这是因为日本人要的这个‘墨’字下面必须要有‘土’,代表寸土不让。”这句话使在场的所有人纷纷称赞他反应机智且妥善应对了这一尴尬场面。日本人最后也只能黯然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