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言:“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故事不仅是古时商业包装的佳话,也是现今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的渊源。
作为第五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交织的产物。其小中见大,不仅是我国古代智慧的凝聚,也是文化传承的缩影。
匠心独运 皇室品味
从春秋战国时期起,“买椟还珠”的典故就表明了以精美木匣包装贵重物品的风尚。因当时材料与技术的限制,竹木与金属成为了包装昂贵工艺品与礼品的主流。这不仅仅是商品的包装,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宋代的纺织品与造纸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纸匣应运而生。这种以草纸板为基底,外部裱糊宋锦,内部填充棉花的囊匣,因其朴素秀丽、工整雅致的特点,深受文人喜爱,逐渐成为了文化交流的载体。
囊匣之艺,始于宋而盛于明清。不仅在达官贵人之间流通,更是皇家的必备之物。清代造办处特设匣作,专门负责设计与制作宫廷用品的包装,这些包装品被尊称为宫廷囊匣。
技艺精湛 传承有序
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源于清宫造办处,是一项要求极高、传承完整的制作技艺。溥仪退位后,部分匠人散落民间,但在故宫博物院重新开放后,部分匠人回归,继续传承这项技艺。如今,这项技艺已被列入第五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囊匣种类繁多,内囊可分为软囊、硬囊等多种类型;品式则有暗格式囊匣、明格组合式等多种。这项技艺以卧囊及挖囊技艺为核心,同时包含了足、连缝、挂面、扎别子等一系列技艺,展现了一代代手艺人的智慧与匠心。
承载历史 展现新姿
在文物保护事业蓬展的今天,囊匣不再是皇家的观赏把玩之物,而是文物,经受住历史变迁的考验,成为可靠的文物包装。如今的囊匣文物包装在经验与科技的双重加持下,不仅为文物提供安全稳定的保存环境,更开始融合现代包装理念、材料与技术,增添更多实用功能。
囊匣虽小,却承载着巨大的历史价值与人文思想。传承人从师父那里继承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代代故宫人对文物的敬畏与呵护。
监审: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