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奇葩说》栏目抛出了一道引人深思的议题:美术馆突发火情,您会选择拯救一幅名画,还是一只猫?
这场辩论中,李诞与黄执中两位辩才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对话,堪比“思维激战”。
黄执中提出了一种哲学式的观点:
“猫与画都是象征性的存在,它们反映的是你对世界理解的层次。在救猫与救画之间,考验的是你的价值观和选择标准。”
他解释说,选择拯救名画并不意味着他冷酷无情,而是因为随着认知世界的提升,听到的呼唤可能来自更远的地方。”
这种“遥远的呼唤”观点引起了观众和评委的共鸣,蔡康永也以一个“哇”字表达了自己的赞叹。
尽管黄执中的观点较为高深,但观众还是感受到了深深的思考余韵。相比之下,李诞的看法则更加贴近现实。
李诞直言:“最好的艺术或许应永远活于人们心中,而非物质载体。”他的意思就是,画作最美的归宿就是在人们心中。
他进一步阐述:“蒙娜丽莎虽好,若化为灰烬,就如救下一只小猫般令人动情。达芬奇若在世,听到这样的故事也会为之动容。”
这种结合现实、幽默的表述方式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尤其是他的“结辩”部分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某些知识分子在学识增加后,可能会对牺牲现实中的生命产生冷漠的看法。他们或许会过于追求抽象的、远大的目标而忽视身边的实际问题。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为了所谓宏伟事业而不计后果牺牲他人的行为,往往会给世界带来灾难。
李诞的脱口秀式辩论方式让人深思其背后的道理。他的话语如同一句英文名言所表达的那样:
“仁爱始于家”(Charity begins at home)
这句英文成语也被广泛应用在各类文献和词典中。
简单解释这句话,就是说要先关爱自己和身边的人,再考虑如何去帮助他人。这与中文的许多格言不谋而合。
比如我们古代就有“必先齐其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智慧之语。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在强调一个道理:如果连身边的事情都没有做好,又何谈去处理更远大的事情呢?
李诞的观点进一步指出,“名画”代表的是一种“遥远的哭声”,而猫的生死则代表了“近处的哭声”。我们应该先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再去聆听那些更远处的声音。
虽然黄执中的观点也值得我们去思考——随着认知的提高,我们的同理心会扩大。但李诞的观点则更强调实际行动力。
最后蔡康永提到的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可以用于解释这场辩论双方的观点差异:我们的价值观决定世界的样子。
我们也许不会遇到类似题中的极端情况。但这场辩论提醒我们,做人应兼具浅薄与深沉的能力——既能拥有想象中的大格局、又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