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有家规,班有班法,秩序的维系离不开明确的规则。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若缺乏规矩的引导,其行动往往会显得拖拉,无谓地浪费宝贵的时间。
例如,用餐时间被无谓地延长至一个小时,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展现出懒散的态度,效率观念淡薄。
今日,花信教育小编为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分享四条实用的班规,以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杜绝粗野行为
诸如粘粘泡泡糖于同学凳子、以玩具蛇惊吓女同学、抢夺他人玩具及使用粗俗言语等行为,均为粗野之举。专家分析指出,利用及言语恐吓迫使他人顺从,是典型的粗野行为,极不可取。
学龄前孩子若无正确指引,为解决问题常会表现出此类原始意识。建立此项规矩,有助于孩子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及心态,待其成年后,将以更为理智、顾及他人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二、分内之事亲力亲为
四岁的孩子中,有些在生活自理方面表现出差异,部分孩子已能照顾弟妹,而有些却依赖大人。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年幼,生活能力稍逊亦无妨,长大自然会学会。
儿童心理研究者认为,若父母纵容孩子将分内之事视为他人之责,将不利于孩子成长。应及早教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承担相应的后果。长此以往,孩子将学会理清“分内事”与“分外事”,主动接受责任,这亦是培养其责任感及耐性的良好时机。
三、尊重先后次序
在幼儿园中,不服从老师分配、不守园内纪律、见到心仪玩具或食物即行抢夺的孩子,往往难以遵循“先来后到”的规则。为此,应给孩子立下规矩,要求其遵守秩序。
如吃饭时需坐好方能进食,午休后上厕所、洗漱亦需遵循先来先得的规则,游戏时亦需排队守序。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习惯,更能避免其形成自私的心态,而是形成平等交往的观念。
四、犯错必须道歉
常可见到一些孩子为获取心爱的玩具而采取哭闹或攻击,亦或是不小心他人之物而不道歉。专家指出,若对孩子所犯之错过于宽容,将使其认为“做错事无碍”,难免会为所欲为、犯更多严重之错。
实际上,学龄前孩子已开始懂事理,应趁此时教育其“无论何人犯错均需道歉”。老师或父母犯错亦需向孩子道歉。只有以身作则的老师方能教导出懂礼貌的好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