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其道,物自成之”,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语一直引发着世人的广泛探讨。若我们沉溺于对错之争,让内心生起对立之心,那么我们便辜负了《道德经》的深邃。
“天行其道,不偏不私”,这句话中有人理解为天无仁慈之心,如果我们认同这种解释,那么我们是否时常流露出怨天尤人、指责他人的态度?如果换一种理解,即“天道无为”,我们会发现缺少了一个明确的前提。这里的“不仁”,实际上指的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刍狗”一词,源自《庄子·天运篇》。它描述的是祭祀时使用的工具,以稻草编织成各种生物形状,古人借此与天地沟通。这不仅仅是一种祭祀用品,更是一种象征。
“天行其道,视万物如刍狗”,此言意味着天地遵循自然法则,不带有善恶之念。对于万物,没有刻意的或戏弄,没有人类那种私欲和偏执。万物如“刍狗”般存在,当其内心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时,便能接引天地能量,与天地相融。这就是所谓的“合道”、“得道”。
这正是《庄子》中“德充符”一篇的内涵。真正的“德”即天地间的能量,“符”则是万物与天地相接的形态。当这股能量与我们的形体相合,我们便能接引天地之力,实现“神动天随”,从而达成心愿。
我们往往无法维持内心的清净无为,也难以正确理解道家文化。我们常常用人类的“有为”思维去解读大道的“无为”,结果导致行为偏差,事与愿违。
我们所面对的就是“有为”与“无为”两种状态。无为可接引天地之力,而有为则流露小我之私。我们常受小我指挥,不自觉地陷入怨天尤人的境地。
在世俗观念中,好人与坏人的界定往往源于小我之见。众多小我所形成的便是的道德观念,一部分源于天性,合于大道。
世间的“好人”未必能达到无为境界。他们或许仅在外在行为上符合好人标准,但内心仍受“有为”束缚。“好人得不到好报”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庄子》所提的曾子,虽受尽父母仍保持孝道,内心却饱受不平。这便是“有为”之态。曾子虽孝顺却未得到父母认可,离世时仍背负心灵重负。
当我们心境空明,不受世俗规则束缚时,便能顺从天性,无为而为。这超越了世俗道德的层次,不受天地惩罚。许多世间的道德仁义在无为状态下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而且不会伤害自己。
若我们仍受“小我”指引,便无法与天地相接,且易伤及他人。即使行为再感人至深,也可能只是自我感动而已。
放下心中对规则的束缚吧!去接触老庄经典及其正知解读,回归清净本心。如此方能得到天地神明的庇佑。
感谢您耐心阅读至此!愿您昌盛繁荣、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