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心理学泛化超简单,举例说明超实用,看完秒懂!

心理学泛化超简单,举例说明超实用,看完秒懂!

一、故事背景

让我们先来分享一个心理学家的经典实验。华生曾经选取了一个九个月大的婴儿阿贝作为实验对象。每次在阿贝面前展示小白鼠或其他白色玩具时,他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没有任何恐惧的迹象。当华生在展示小白鼠后紧接着制造一声巨响,这样的情景重复了七次。结果,即使小白鼠不再发出巨响,阿贝只要一看到白绒类的东西就会大哭起来,他对这类物品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各位家长,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发生呢?这种因为某种特定的情境或刺激引发的反应,被泛化到类似的情境或刺激上,我们称之为“泛化效应”。

二、深入解读泛化效应

那么,究竟什么是泛化效应呢?简单来说,泛化效应就是一种心理现象,即某种反应(如恐惧)由于与类似的刺激(如阿贝对白色绒毛物品的恐惧)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例如白绒与恐惧的联系)。这种效应的典型例子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值得注意的是,泛化效应并非只有负面影响。实际上,它分为泛化正效应和泛化负效应两种。泛化正效应是指泛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在爱情中,当我们发现对方具备某种积极特质(如善良),我们可能会进一步发现对方的其他优点(如聪明、漂亮、开朗、能干等),从而加深我们的喜爱之情。而泛化负效应则是指泛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小明因为一次数学考试的质疑,逐渐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

对于家长来说,理育的细节至关重要。一些事情或许本身只是小事,但通过泛化,它们可能会成为影响深远的大事。以一位离异的母亲为例,她不断向女儿灌输关于父亲的负面形象,并泛化为所有男人都是坏的。女儿接受了这个观点后,在成长过程中会对寻找伴侣产生困难。我们需要明智地利用泛化的正效应。如同一个放大器,如果运用得当,好事的影响力会被放大数倍。例如,小明的一篇作文得到了爸爸的帮助和鼓励后得以发表,从此激发了他对写作的兴趣,最终考入名校并成为了作家。


心理学泛化超简单,举例说明超实用,看完秒懂!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