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结构之探索:深入理解与相关理论
一、资本结构理论概览
(一)MM理论的起源与基础
在资本结构领域,MM理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建立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假设:
1. 经营风险:通过息前税前利润的方差来衡量,相同经营风险的公司被归类为风险同类,即它们具有相似的经营特性与风险承受能力。
2. 市场参与者预期一致性: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的对公司未来收益与风险的预期是一致的,这确保了市场行为的透明性和可预测性。
3. 理想资本市场环境:在这个市场中,股票与债券的交易无任何成本,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的借款利率与企业的借款利率保持一致,这是MM理论得以成立的资本市场环境基础。
4. 无风险借贷:意味着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投资者,其所有债务的利率均是固定的无风险利率,与债务的具体数量无关。
5. 永续现金流:公司的息前税前利润及债券的存续都是永久的,这为MM理论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基础。
(二)MM理论在企业所得税环境下的探讨
本部分主要分析在有无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MM理论的应用和影响。
二、资本结构其他理论探究
(一)权衡理论
除了MM理论外,权衡理论也是资本结构领域的重要一环。该理论强调在考虑企业融资结构时,需权衡各种因素,如成本、风险及收益等。
(二)代理理论
代理问题在企业融资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债务和股权都可能产生代理成本和代理收益。
1. 代理成本:在债务方面,可能由于经理和股东为了自身利益过度投资或导致投资不足,使得债权人价值流向股东,进而发生价值转移或浪费。这体现了债务代理成本的存在。
2. 代理收益:债务也带来了代理收益。例如,债权人保护条款的引入、对经理提升企业业绩的激励措施等都有助于减少企业价值损失或增加企业价值。这些措施有助于约束经理的行为,防止其随意支配现金流并浪费企业资源。
(三)优序融资理论
在企业面临融资需求时,优序融资理论主张首先选择内源融资,即利用企业内部的留存收益来满足资金需求。当内源融资不足时,企业会考虑债务融资。而在所有其他融资方式中,股权融资被视为最后的选择。这一理论强调了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的优先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