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传统的交通安全培训中,我们通常依靠对案例的讲解与分析来认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这样的方式仅仅停留在对发生后的描述上,如某次的时间、地点、原因及结果等。这种回顾式的教学虽然能提供一些经验教训,但对于深入理解发生的内在机制和预防措施的帮助却相对有限。
我们知道,交通安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个道路交通系统紧密相连。这个系统却常常被我们忽视。要全面理解和掌握交通安全,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全面反映道路交通状况的数学模型。
整个交通系统可以大致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其中,外因包括六个重要方面:
1. 其他道路使用者及其行为模式。
2. 天气状况及气候条件。
3. 路面的状况及质量。
4. 能见度和视野的清晰度。
5. 交通流量及密度,即道路的繁忙程度。
6. 交通规则和法规的遵守情况。
内因则主要涉及到驾驶员自身和其所驾驶的车辆。对于外因,它们都是超越驾驶员控制范围的因素,驾驶员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的驾驶技术和经验,去感知、判断、处理外界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反应。
在交通安全模型中,驾驶员和其驾驶的车辆成为了唯一可控的双向因素。这个看似简单的模型却拥有强大的功能,它可以用来分析任何交通系统的优化方案,并深入剖析交通的根源。与单纯的案例分析相比,这种模型更能够准确地揭示交通系统的薄弱环节,从而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以生物钟对驾驶安全的影响为例,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关注生物节律如何影响交通安全。那么,为什么要强制要求加装日间行车灯?或者在高纬度如北欧三国和加拿大为何要求强制使用大灯即使在白天?这些适应措施又是如何应对哪个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