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验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欧洲中世纪,我们有四位重要的哲学家——波爱修、洛色林、安瑟尔谟以及阿伯拉尔,他们的观点在共相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具体来说,波爱修虽承认共相的实在性,却否认其独立存在;洛色林则持相反观点,否认共相的实在性。而安瑟尔谟则肯定共相的实在性。阿伯拉尔认为共相仅是名称与概念的一般体现,但同时也肯定了共相作为概念所对应意义的实在性,因此他是一位温和的唯名论者。

继阿伯拉尔之后,托马斯·阿奎那这位唯实论者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明确指出,共相是实在的,存在于真实世界中。阿奎那认为共相既是个别事物的性质,又存在于上帝的心灵中作为理念。他区分了普遍理念和个别事物的本质。

最终,我们来到了中世纪末期,威廉·奥卡姆作为唯名论和唯实论的终结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集成了前人如亚里士多德、波爱修和阿伯拉尔的思想。奥卡姆认为,共相是普遍性的名词,用于指明我们理解可感事物时形成的概念。他认为这些概念没有对应的实体,因此不具有实在性。这一观点基于他所倡导的“奥卡姆剃刀”原则,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那么,奥卡姆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呢?让我们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这是一个由三个命题构成的演绎法三段论:动物都会死,人是动物,所以人也会死。在这三个命题中,“人是动物”是一个重要的连接词项的命题。奥卡姆指出,论证中的词项可以分为写下来的、说出来的和心灵中的概念性词项。而共相的词作为心灵印象的符号,它们并不属于个体事物的本质,而是描述个体事物的符号。

进一步地,奥卡姆认为,世界是由具体事物构成的实体。我们认识世界只需认识实体,无需假设其他多余的东西。基于实体的概念、名称和共相只是在理解行为过程中产生的。共相并不具有独立的实在性。按照奥卡姆的观点,理解自然现象无需创造上帝或神的概念。

柏拉图曾认为共相指向了个别事物之外的实体——上帝心中的理念。奥卡姆切断了这种关联,他认为世界上只存在个别事物和我们用来表达这些事物的概念。奥卡姆说:概念是理解行为的一部分,而不是理解之外的独立存在。

奥卡姆的思想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200多年后,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开启了理性哲学的新篇章;而弗朗西斯·培根则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为科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