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室后浇带超前止水施工技术
一、技术特性的凸显及优势所在
我们采纳了钢板技术,其规格为长3000mm,宽1200mm,厚度3mm。钢板上分布的直径为14mm的钢筋沿板长边以中心轴为基点呈对称等距排列,水平间距300mm,竖向间距600mm。手工半自动焊接技术使钢筋与钢板牢固连接,从而减少人工和时间的消耗,优化了施工效率。
利用特殊设计的挡土钢板是该技术的关键点之一。钢板在承受来自后浇带所承受的压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与地下室外墙紧密相连,对于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至关重要。
我们采用的防水材料为2mm厚的单面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这种材料在挡土钢板与地下室外墙交界处预留了3cm的宽度,这样设计可以随着结构沉降而自由展开,有效保护防水层免受。
相较传统技术,此项技术拥有明显优势。例如,在施工速度上,本技术仅需一名焊工即可完成作业,省时省力;在结构稳定性上,钢筋的直接连接增加了整体的稳定性;在防水性能上,预留设计可降低防水层受损的风险。在面对可持续性和环保的问题上,我们同样作出了绿色考量。
二、技术的具体原理简述
施工过程中采用挡土钢板的设计方案是经过精心规划和实验验证的。此设计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钢板作为主体材料,并通过精确的焊接和连接方式与地下室外墙紧密结合。
钢板上垂直焊接的钢筋与后浇带钢筋形成十字交接处的搭接焊接,这保证了钢板在施工过程中的紧密附着。钢板面垂直钢筋通过与后浇带钢筋的连接为钢板提供了垂直支撑,有效防止了土方回填后钢板的形变。
钢板两侧与地下室外墙之间粘贴的止水胶条和聚氨酯密封胶确保了墙体与钢板交界处的密封性。这种刚性连接不仅保证了变形的同步性,而且通过在钢板与地下室外墙交界处预留防水卷材,有效避免了长期沉降位移导致的防水层。
三、施工过程的重点细节
3.1 工艺流程的详细描述
地下室后浇带挡土结构及超前防水预留施工工艺流程包括:沉降缝清理、钢板钢筋焊接(包括加强筋的焊接)、贴止水胶条、钢板定位贴紧、加强筋与后浇带钢筋的焊接、聚氨酯密封、防水卷材的贴合、防水沉降预留、保护层的粘贴以及土方回填等步骤。
具体施工中,以3000×1200×3mm的钢板为主体,其板面垂直焊接有Φ8mm的螺纹钢筋。钢板被置于地下室外墙的后浇带处,并通过钢丝绑扎和十字交叉焊接的方式固定。钢板上的钢筋与后浇带的内外钢筋进行两道焊接。为确保防水效果和结构稳定性,采取了一系列的密封和保护措施。
在所有施工完成后,即形成一种地下室外墙沉降后浇带挡土结构及防水预留施工技术。此技术解决了地下室土方提前回填、挡土结构与地下室外墙刚性连接时可能导致的防水卷材等问题。
3.2 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1) 在钢板进场时需严格把控质量关,并妥善保管以防锈蚀及油污。
(2) 钢板的位置和角度需精确控制,以确保其与后浇带轴线重合且均匀受力。
(3) 钢筋焊接时需保证焊缝平整且无缺陷。
(4) 挡土钢板在封闭前需进行除锈和清洗工作。
(5) 交界处的密封材料需紧密贴合以防止出现空隙和防水隐患。
(6) 卷材施工时需确保基层干燥、卷材铺设均匀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