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近期观察到的一系列令人困惑的收费情况。尽管订单在路程上似乎差别细微,例如两笔距离分别为610公里和592公里的订单,其价格竟出现高达近70元的差异。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平台是否可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又比如,在某些看似为同一行程的情况下,起终点、用车时间及乘客人数都保持一致的两笔订单,价格却存在显著差异。一例为164元,另一例为153元,差距竟接近于平台所收取的服务费用。
近日,一位司机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揭示了更多类似的不寻常情况。
以同一订单为例,一笔订单价格为63元,而另一笔却为65.8元。若认为这些微小的金额差异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以下的情况则更加引人关注。
对于那些跨省的长途订单,不同的乘客下单时,价格竟出现近150元的巨大差异。一笔订单金额为813.3元,而另一笔则为961.6元。
深入探究之下,有时两笔订单之间除了“是否协商高速费”的备注之外,其他信息完全一致。真的仅仅是这个备注差异就造成了价格的显著区别吗?一个订单“愿意协商高速费”,其司机最终收入就真的会远高于另一位不承担高速费的司机吗?
此类显著的收费差距不人费解。甚至有时出现同样手机号码换用不同的号码下单后,计费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同一次宠物单来说,虽然只是用车时间略有不同,但其订单价格及附加服务费用也呈现差异。尽管总体差异并不显著,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顺风车平台在价格计算上的不确定性。
相较于网约车平台较为统一的计价体系,顺风车平台的收费规则似乎未能做到严格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这使得其订单价格呈现出高度的混,使得乘客和司机难以预测和理解。
顺风车平台的抽成和服务费用也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像对待网约车一样,对顺风车领域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和。
我们期待在顺风车领域也能开展类似的“阳光行动”,让计费和平台抽佣更加公开透明化。这样不仅能让乘客和司机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也有助于促进顺风车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