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验

上学学得越多,越不懂人情世故是怎么回事儿。

上学学得越多,我们接触到的知识体系就越庞大、越系统化。我们沉浸在理论、公式、概念和逻辑推理的世界里,致力于掌握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追求的是客观真理和标准化答案。这种学习模式强调的是理性、分析和专业性,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习惯于用严谨的逻辑去解读世界,用科学的视角去衡量事物。

然而,人情世故恰恰是感性、非标和充满变数的。它涉及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微妙互动、复杂的情感、潜藏的规则、微妙的表达和难以言说的默契。这些往往不是书本上能直接找到标准答案的,很多时候需要通过观察、体验、感悟和揣摩来把握。过度沉浸在学术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可能会变得过于理性,忽略了感性层面的信息;过于追求客观和精确,可能会对人际交往中的模糊和不确定性感到困惑;过于强调专业逻辑,可能会显得不够圆融,不懂得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变通。

因此,当我们在学校里获得了越来越多看似“正确”的知识,我们的“知识”边界似乎在不断扩展,但对于人情世故这种需要“情商”、“阅历”和“实践”来培养的领域,却可能因为缺乏相应的体验和反思,反而感觉更加陌生和疏离。我们懂得了“是什么”,却可能忘了“怎么办”,最终导致了“学得越多,越不懂人情世故”的错觉。要真正理解人情世故,除了学习知识,更需要走出书本,走进生活,用心去感受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