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的视角
探秘无形之交易:二氧化碳的商品化之路
听闻二氧化碳竟能如商品般交易,究竟是何缘由?
强博士解读道,实际上是碳排放权的买卖。
小苏疑问再起:何以二氧化碳能够被当做商品进行交易呢?
这还得从一项重要的国际公约说起。 1992年,联合国意识到全球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因此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随后在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中,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权被视作商品。由于履约国的碳排放配额变得极为珍贵,它们因此具备了商品的价值和交易的可能性,进而催生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交易市场。
强博士进一步解释:碳市场是如何运作的呢?
工业以来,人类活动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导致碳排放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推手。为了应对这一全球性问题,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旨在以市场化手段,低成本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碳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企业以及第三方核证机构等。其运作流程可简单描述为:给企业分配一定量的排放配额,如企业需排放超过配额的二氧化碳,则需购买额外的排放权;或者,企业可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减排,从而不超过配额。
那么,我国是如何建立起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呢?
自2011年起,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等七个省市设立了碳排放交易试点,探索建立碳交易机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重点关注——北京碳市场的现状
从“十二五”规划至今,北京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据数据显示,北京市的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连续多年在考核中获“优秀”等级。2013年北京市正式启动碳交易市场,至今已顺利完成多个履约期工作。期间,北京市碳市场配额交易量巨大,成交价格稳定。
北京碳市场的成功离不开“三个要素”:
引导是关键。通过建立完善的法规和配额分配制度,为碳市场提供法制保障。
企业主体责任需强化。通过强化监管和规范交易,推动企业自觉履行减排责任。
社会参与亦不可少。通过建立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制度等手段,构建一个公平、活跃的交易市场。
北京碳市场的建设经验值得借鉴。
注重顶层设计,构建完整的法规体系。经过多年试点建设,北京形成了“1+1+N”的碳排放权交易法规体系。
科学管理配额,完善碳排放控制机制。强化奖惩结合,依法推动企业履约。
在与资金的双重支持下,北京的碳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市场交易方面
北京碳市场覆盖多个行业和主体。包括电力、热力、水泥等多个行业的企业以及高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还率先探索了与河北省承德市之间的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合作。
Vlog | 绿色环保在行动!
高质量发展的绿水青山之路!
蓝天、碧水、净土——环保攻坚进行时!
北京市人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报告
我的低碳生活之旅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共建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