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生
二十世纪中叶,河岸、路旁、废地之上,遍地可见蓖麻的身影,它生长得茂盛而葳蕤。它常常被大多数人忽视,其主要用途的叶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那时候,每当,学校门口总会有一个老太太叫卖着五香蚕豆。学生们若是手头宽裕,便能用蓖麻叶包裹的蚕豆作为小零食享用。而那些经济拮据的同学,只能远远地羡慕着,用鼻子吸着飘来的香味。
在日常生活中,蓖麻叶也被用作包装材料,虽然它带有一种淡淡的异味,但因其环保且无毒,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供销社大量收购蓖麻籽,也催生了一种特别的收入来源。
蓖麻原产于非洲,是一种一年生粗壮草本或草质灌木。在肥沃的土壤中,它能长到两米多高,它的茎杆中空,根粗如鹅蛋。在秋深的时节,人们会砍下粗壮的蓖麻秸秆,用于制作小推车架子等农具。
蓖麻的花期较长,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结出的果实像一串串冰糖葫芦。而蓖麻全身都是宝,蓖麻油不仅可以作为高级润滑剂在工业上广泛应用,也是一种常见的中材。它能润肠通便,消肿排脓,祛风活血、止痛镇静。
我记忆中的某个五年级学期,学校因参与运动而暂停了正常课程。直到初冬时节,学校才恢复了正规的教学。那时,官湖小学的晚自习场景让我难以忘怀。学生们自发学习,用简易煤油灯照明。
有一天晚自习,班带来了两大盆带壳的蓖麻子供大家剥壳。他慷慨激昂地讲述了蓖麻油在飞机上的作用以及为国防建设出力的意义。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投入到剥蓖麻子的行动中。虽然手指因疼痛而无法继续,但想到这颗“”般的种子是为祖国出力的一部分,大家的热情仍然高涨。
那几年我母亲种植了蓖麻以供养蚕之用。蓖麻蚕是“蓖麻蚕种”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养殖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的家庭副业。蚕茧是制作降落伞的原料之一,养蚕、卖茧也是支援国防建设的一种方式。
我母亲精心准备养蚕所需的“欂笆”和蚕房。在闷热的夜晚里喂蚕、抬蚕是她的日常任务。尽管辛苦却也是其最好的催眠曲了。
每年的收获都令我们感到欣慰与喜悦。从养蚕所得的收入对于解决我们家庭的开销来说是雪中送炭般的存在。尽管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由于社会发展的变迁不再需要蓖麻蚕的养殖了但是我们心中那份与蓖麻蚕的回忆却永远留存。
到了七十年代末,随着供销社停止收购蓖麻子和蚕茧以及其它各种因素的出现让这种曾经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植物在邳州地区渐渐减少直至近乎灭绝。
虽然蓖麻的身影已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它的存在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