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时日得暇归乡,巧逢小姨在我家中抱怨表姐。她诉说着表姐自赴上海工作后,归家的频率逐渐稀少,今年春节更是选择了与恋人出国游玩,舍弃了与父母的团聚时光。这使小姨心中颇为不悦,不断念叨着养育女儿的无奈,仿佛翅膀硬了便要飞远。
听及此,虽感同身受作为女儿的身份,但我深知问题并不单在性别之上。小姨听后情绪复杂,或许在内心深处也已察觉到些许自我反思。我则以摇头回应,并非责备教育之失,而是明白自表姐攻读博士起,便预知会有此一日。高学历的孩子,往往在学业精进的亲情或许会显得淡薄,这似乎是学识提升带来的必然影响。
谈及学历,高学历者往往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纵观历史长河,无论是古时的文人墨客还是现今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现代社会亦然,知识分子的作用愈发凸显,而高学历的孩子们正是这股力量的承载者。
随着学识的增长,思想和三观的差距逐渐在父母与孩子间显现。有网友可能会问,父母的亲情不是应该成为孩子心灵的避风港吗?但事实是,高学历的孩子与父母间的文化差异已成鸿沟,交流中更易引发矛盾。
现实中,我见多了因学识差距而与旧友渐行渐远的例子。这并非傲慢与自负,而是思想的不合。就如民国时期的才女张爱玲,也曾直言与老友的交流成为负担。
尽管亲情的粘度始终存在,但交流的减少使得父母难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高学历、见识广的孩子有时会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免受到指责。久而久之,父母可能会误解孩子的不孝,实则是期望过高所致。
离家远近亦影响着亲情的浓淡。如我表姐般的高学历孩子,多会在超一线城市如上海等地就业,归家的次数逐年减少。五一、十一成为他们与家人团聚的固定时刻,亲情的浓度自然无法与儿时相比。
距离或许能产生美,但对于亲情而言,距离却让情感逐渐淡化。相比之下,学识不高的孩子大多能在父母身边就业,因此情感联系更为紧密。这也是为何网络上常有“成绩优秀的孩子是的宝藏”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