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武义县实验中学的婺州窑工坊内,陶艺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学生们通过拉坯、捏塑、雕刻等技艺,将一团团泥巴转化为各种形态各异的作品,如杯子、罐子、泥人等。有的学生表示,陶艺课程是他们一周中最喜爱和期待的,他们在手中感受泥团的丝滑旋转,让学习的压力随之消散无踪。还有学生透露,在亲手制作出茶盅后,他开始喜欢与家人在闲暇时共品香茗,沉浸于各种茶具的品玩之中。
自2015年起,武义县实验中学便开始引入非遗项目婺州窑,并以此为基础开设了相应的校本课程。学校倾力打造艺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双品牌,为此投入了40余万元,建起了面积达300余平方米的婺州窑陶艺研修工坊。工坊内配置了成套的陶艺设备,包括练泥机、拉坯机、电窑和气窑等,使学生们能够在校内体验从泥土炼制到成品烧制的全过程。
学校还自主开发了《“婺”华天宝》教材,将婺州窑陶艺劳动实践课程列为常规教学内容。该课程以七年级学生为主体,同时辐射八、九年级学生,鼓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学校还特别邀请了婺州窑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婺州窑历史文化陈列馆的专家担任顾问,定期为学生们提供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指导,确保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前美术教师顾逸栋现在担任学校的专职陶艺教师。他教授学生时强调:“手上用力要均匀,如果泥巴太干,可以适量沾水,以保持表面的平整。”每当看到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将泥巴雕琢成各种作品,他都会感到非常幸福和有成就感。
近年来,学校以婺州窑为依托,构建了“大美育五圈”课程体系。这五圈包括艺术美育课程、社团活动美育课程、学科渗透美育课程、潜在美育课程以及启责润心美育课程。每一圈都围绕婺州窑展开,帮助学生掌握艺术特长,实现全面发展。
从美术课的欣赏与实践制作,到心理课中通过捏泥调适心情,都体现了“婺窑传薪”的教育理念。校长邵加法表示,通过与泥土的亲密接触,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融为一体,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学生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