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资讯

容易情绪化怎么改善

容易情绪化怎么改善

每逢压力来临,开吃的欲望愈发强烈,似乎形成了一种惯性反应——那就是一吃解千愁!每当感到心烦意乱或无聊透顶,便会找寻到那令味蕾瞬间欢喜的食物。想起来的那一刻,心之所向往往不是清茶简食,而是那一勺诱人的冰激凌,吃得欲罢不能。你,是不是也这样?

当嘴与食物相遇的瞬间,那种满足感仿佛能短暂地驱散所有烦恼,让我们仿佛暂时逃离了压力、焦虑、悲伤的漩涡。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只是短暂的逃避而已。

在满足口腹之欲后,我们又往往陷入自责与内疚的深渊,心灵更显疲惫,压力仿佛愈发重压在心头。这样的“借吃消愁”行为往往“愁更愁”。

其实,这正是一种名为情绪化进食的现象。尤其是当我们每周都至少一次地陷入这样的状态,并且持续了三个月以上,那就要警惕了——这可能是暴食症的征兆。

别担心,并非无可救。让我们一同探讨如何有效地改善这一状况。

众多研究表明,节食与情绪化进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这并不难理解。

长期的饥饿感会让身体产生一种被剥夺的情感,它渴望得到补偿。而当面对压力、悲伤等情绪时,身体很容易选择以进食来寻求短暂的安慰。

如果我们正在节食而同时又有情绪化进食的倾向,那么应当立即停止节食。规律的三餐,营养均衡的饮食不仅能够滋养身体,还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情绪波动时保持理智。

为了更好地识别和应对情绪化进食的诱因,我们可以从5个W的角度来记录:

When——什么时候最容易情绪化进食?

Who——和谁在一起时更易情绪化进食?

What——情绪化进食时最常选择什么食物?

Where——通常在哪里发生情绪化进食?

Why——为何选择进食来缓解情绪?

通过观察记录,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模式和规律。比如,我们可以避免存放高能量零食,改为储存健康的小零食如圣女果、黄瓜和西红柿。我们还可以改变就餐环境,比如边做运动边听歌,以减少无聊时的进食欲望。

在面对情绪时,我们往往会特别渴望高糖、高脂的食物。为了控制进食量,我们可以设定一个固定的“安慰食物”,比如只吃特定种类的食物或只在特定情境下才吃。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小仪式来增加进食的乐趣和满足感。比如放上喜欢的音乐、使用特别的餐具、先拍照留念等。

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也是很好的办法。他可以是你信任的朋友或家人,也可以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倾诉和得到建议都能让你感到宽慰和放松。

希望这些小建议能帮助你更好地控制情绪化进食。让我们一起努力,远离“吃”的困扰。

今日互动:当你面临情绪波动时,除了吃你还有哪些方法能让你感到舒适?期待你在评论区分享。

参考文献:


容易情绪化怎么改善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