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防控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但位于崇明岛的某养殖场仍然保持高度的防疫标准。这是为了守护一种珍稀的上海本土物种——崇明猪,又称沙乌头猪。经过千年的时光流转,这种猪种与崇明的先民共同走过风风雨雨,一度面临灭绝的危机,但近年来又重新焕发生机。近日,记者探访了上海最大的本土猪养殖场,今年将有5000头沙乌头猪从这里走向市场,这一数字创下了新的高峰。
崇明土猪重获新生
在上海沙乌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经理凡中坤的带领下,记者进入了崇明区种畜场这一级沙乌头猪保种场。严格防控病毒不仅是为了防止外部病原体的侵入,更重要的是预防非洲猪瘟这类病毒。虽然这些病毒不会感染人类,但对猪群却是致命的威胁。
在沙乌头猪保种场的围栏前,小猪们期待地围了上来。虽然这些猪看上去身形略小,皮肤褶皱多且覆盖着,但它们实际上非常温顺。由于大耳朵遮挡了双眼,它们对稍大的动静都能感到害怕而四散奔逃。凡中坤介绍道:“这种猪是上海真正的土著之一,与崇明先民结缘已有长达1400年的历史。”
沙乌头猪是太湖流域猪种的一支良种,经过自然繁育形成了现在的样貌。据历史记载,在公元618年的唐武德元年,崇明岛的先民就开始饲养这种肉猪。沙乌头猪以其产仔数多、繁殖力高、适应性强、耐粗饲等特点而著称。尽管在现代化白猪的冲击下,沙乌头猪在市场上曾一度处于劣势。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老味道”的追求回归,沙乌头猪的市场价值逐渐显现。虽然价格较高,但其肉质鲜美、鲜红且嫩滑的特色逐渐吸引了消费者。于是本土的种畜场开始了对沙乌头猪种群的复苏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的种畜场内沙乌头商品猪的数量已经达到3000多头。
为了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种畜场还在进行物种改良研究。现在正试验的杂交实验已经开始展示成果,有些小猪通体为白色但带有黑斑。凡中坤表示未来将通过实验培育出能够继承父母双方优点的“天选之猪”,并在经过数年的固定血统后实现基因改良的目标。
“经过前两年的试水,预计今年沙乌头猪的出栏数量将达到5000头左右。”凡中坤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由于市场反响热烈,预计未来养殖的数量将会持续增加。此外公司还将投资进行养殖场的设施更新和技术升级,利用AI养猪等先进技术提升猪肉品质并降低饲养成本。在丰富市民餐桌的同时也确保这一“千年良种”得以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