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及孩子的问题,很多人首先归咎于父母,认为是家庭教育出了差错。
的确,孩子的行为往往反映了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教育方式。但许多父母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却难以付诸实践。
在糖糖《别让情绪爱》一书中提到,要提升家长的认知,锻炼成长型思维。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往往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但我们的认知和客观事实之间,却常存在偏差。
有些父母告诉我,他们听了课,学习了,但孩子的问题依旧难以解决。他们感到绝望,选择放弃。
我理解这种心情。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挫败和难过是常有的情绪。但情绪化的父母容易陷入负循环,陷入固定的认知误区。
每次听到父母对孩子的,我都会深呼吸,试图缓解自己的情绪和评判之心。我了解到,每个父母都有难过、无奈、愤怒的时候。
身为母亲,我也曾经历过孩子叛逆时的崩溃和无助。我懂得那种感受,如同溺水但又必须咬牙求生。
纠结背后是爱与责任,是父母对孩子本能的爱和承担。但我想提醒的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是否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情绪管理和家庭教育呢?
有时,我看到崩溃的父母,不忍再纠正他们的问题,怕加重他们的负担。但父母的感受和沟通方式确实需要改进。
因为很多时候,父母的崩溃和情绪化是因为自身存在问题。当父母将情绪发泄给孩子并归咎于孩子时,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甚至更激烈地回馈给父母。
亲子关系的崩塌就是这样逐步发生的。从试图改变孩子到父母的崩溃,再到争吵和冲突,最后导致关系破裂。
我深知父母的绝望和煎熬,如同我自己曾经的感受。唯一的出路在于父母的下定决心改变自己。
不改变就没有出路。虽然改变的过程痛苦,但总有熬出头的那一天。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则是自我挑战。
父母不能凭一时任性轻易放弃。只要亲子关系还在,父母就无法真正放手。有时,崩溃的父母会自认为是,觉得养孩子是活受。
这种心态只会让情绪更加恶化,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父母不应该将所有问题和痛苦都归咎于孩子,而应该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
试着拥抱成长型思维,多想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将自己的痛苦和不幸归咎于外界。这是打破与孩子关系僵局的第一步。
父母需要保持情绪稳定,这能解决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亲子关系的矛盾往往源于父母的情绪失控。
尝试从新的角度看待孩子。家长眼中的孩子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他们。带着有镜和评判之心去看孩子,容易陷入,引发争吵。
若想改变孩子,最先要改变的是家长的认知、态度以及情绪管理。刻意练习情绪稳定,释放和溶解掉自己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