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日的炙热之中,你是否感受到了无端的烦躁与工作、思考效率的下滑?事实上,这背后隐藏着科学的解释。有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最为舒适的温度大约在22℃左右。一旦气温攀升,大脑的负担便会加重,从而引发我们的意识出现“混乱”。
高温下的隐忧:大脑的“脱水”危机
据两所大合的研究显示,相较在室温19℃下进行校对工作的人,室温25℃下进行相同工作的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任务,并且还可能遗漏超过半数的拼写错误。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在温暖的环境中,人们会变得“懒散”,不仅不愿意做出复杂的决定,甚至在面对简单的选择时也会感到困难。
专家们将此现象归因于温暖环境导致的“大脑资源枯竭”。在温暖的环境下,我们的身体会消耗更多的能量以维持大脑的“冷却”,而非在“加热”状态下进行思考和决策。研究人员解释说,由于温暖环境导致出汗增多,这比寒冷环境中的颤抖消耗了更多的能量。
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的耐寒能力确实强于耐热能力。在一定的温度下降范围内,内部即使温度下降20℃,仍然可以维持生命。而当高温环境导致大量出汗时,很容易引发脱水现象。大脑中水分占比高达55%至60%,一旦出现脱水,脑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出现类似“发烧”的状况。具体来说,当环境温度上升10℃,或体温从37℃升至42℃,大脑的“混乱”就会开始显现。
《Ergonomics》杂志上的一篇研究也指出,随着温度的升高,大脑记忆新信息的难度也在增加。这无疑是大脑超负荷的又一表现。
缓解之策:补水是关键
根据密歇根大学的研究,长时间的户外活动会使情绪变差并增加嗜睡感。这些都是大脑“过热”的信号,提醒我们需要及时补充水分。许多研究还发现高温与或攻击行为之间存在关联。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JohnSimister博士及其团队发现,炎热天气不仅可能增加犯率,甚至可能引发工人、员工缺勤。他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高温对生命健康的威胁导致更多的肾上腺激素。尽管这些激素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和反应力,但它们也会导致心跳加速、增加心脏泵血,使更多血液流向皮肤以帮助散热和冷却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