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频繁熬夜,后果重重。它犹如一个隐形的蚕食者,偷走你的精力与健康。
过度劳累的体现何止是简单的疲劳?它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身体警报。比如内系统的紊乱、记忆力的衰退、心脏疾病风险的增加等,这些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警告信号。
令人惊讶的是,竟有人因连续的熬夜加班而遭遇突发性耳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以38岁的刘先生为例,他身为一名销售主管,经常工作至深夜。某日,他在加班时突然感到左耳传来持续的“嗡嗡”声。他误以为是劳累所致,以为休息一天便能恢复。第二天他的左耳听力并未如预期恢复,反而被诊断为“突发性耳聋”。
我们常常以为听力障碍是老年人的专属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原始丛林中的老者,尽管年近八十,听力依然敏锐,这得益于他们远离了噪声的污染。相较之下,年轻人的听力同样脆弱。
人的耳蜗上感受声音的毛细胞数量是固定的,一旦损伤便无法再生。在临,除了老年性耳聋,突发性耳聋在青壮年中越来越常见。长期压力大、睡眠不足、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都是其常见诱因。长期大声听耳机也可能导致噪声性听力损失。
突发性耳聋指的是短时间内听力急剧下降。除了情绪激动、劳累外,它与感冒、寒冷天气等也有关联。而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也会增加其发病风险。其发病机制与内耳微循环障碍有关,症状可能单侧出现,也可能全聋,或者只是部分频率的听力损失及耳鸣、耳闷等。
那么,如何及时发现突发性耳聋呢?耳鸣是其最主要的前期征兆。约八成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之前都经历过耳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突发性耳聋可能不仅是耳朵的问题,还可能是脑血管意外的先兆。
一旦怀疑有突发性耳聋的可能,应立即前往医院的耳鼻喉科进行专业检查。纯音测听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医生会借助纯音听力计来评估听力损失的程度。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关键。一周之内是突发性耳聋的最佳治疗时间窗,若不治疗,可能会造成永久性听力损失。
预防听力损伤同样重要。避免长时间接触噪声源是首要之举。若必须处于嘈杂环境中,可考虑使用耳塞以隔离噪音。遵循“三个6”原则亦能有效保护听力:在嘈杂环境中停留不超过60分钟;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超过总体音量的60%,并尽量选择用耳罩式或降噪式耳机;与人交流时声音控制在60分贝以内。
对于老年人而言,听力下降或耳聋是常见的现象。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需干预。老年人的听力下降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身体衰老、外部环境因素等。及时就医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