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绘:李洁读者来信
五花八门的“可降解”选择指南
自今年1月1日起,上海开始实施“限塑令”,倡导环保理念。众多商家与消费者都面临着如何选择和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的难题。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可降解塑料袋,如生物可降解、氧化降解、光降解等,究竟该如何辨识其真伪呢?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采访了长期从事生物可降解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的同济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教授任杰。他指出,目前市场上存在许多标榜“可降解”或“添加了环保材料”的塑料制品,但其中不乏鱼目混珠的“伪降解”产品。这些产品由于无法完全降解,产生的微塑料对环境造成更大危害。
那么,如何辨别真正的可降解塑料制品呢?我们要了解针对生物降解产品已相关标准,并发布了统一的“双J”标识。市民在购买时可依据此标识进行辨识。要认清产品的材质。真正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通常采用聚乳酸(PLA)、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等环保材料制成。而含有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材料的塑料制品则为不可降解。
关于市面上的各种降解说法,如光降解、氧化降解等,任杰教授解释道,按照标准,目前只有生物可降解是被认可的。其他类型的降解已被取消。消费者在选购时可降解塑料制品时,应重点关注生物可降解标识及产品材质。
那么,使用后的可降解塑料袋属于湿垃圾还是干垃圾呢?任杰教授表示,从理论上来讲,生物可降解塑料袋应可作为湿垃圾处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目前国内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及生物可降解塑料袋与湿垃圾同步降解技术的限制,这类塑料袋仍被当作干垃圾处理。科研人员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期待未来能实现可降解垃圾袋与湿垃圾的同步处理。
任杰教授还提醒消费者,由于生物降解材料尚处于产业发展前期阶段,其成本相对较高。如果遇到价格低廉甚至比普通塑料更便宜的生物降解产品,很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