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金融交易中,我们曾探讨过一种策略,即利用同一到期日但不同行权价的期权合约来构建策略。
反过来,当合约的行权价相同而到期日不所采用的策略就是日历价差策略。这种策略特别适合波动性相对较小(月波幅15%以下)的市场环境。
实施日历价差策略的基本做法是:买远月期权,卖近月期权。通常情况下,行权价会选择接近当前市场价格,这样买卖的都是平值期权。
由于期权具有时间价值,随着到期日的临近,股价大幅波动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远月的期权价格通常高于近月。例如,假设我看好未来股价上涨,以3.5元的价格买入一份远月的看涨期权(假设11月到期),再以1.3元的价格卖出一份近月期权的看涨合约(假设6月到期)。这样,我支付的成本就是3.5元减去1.3元,等于2.2元。
到了6月份,如果股票价格没有变动,而我又以1.3元的价格出售了同一份看涨期权。由于我是期权的卖方,所以我通过收取的期权费赚取了收益。并且如果买方选择不行权,他就亏了这部分钱。
关键在于,远月和近月合约的价格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这涉及到期权的希腊字母中的θ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近月合约逐渐接近到期日,其价值下降得更快。这就是期权的Theta Decay现象。
当我们持有远月合约和已卖出的近月合约时,随着时间的流逝,远月合约的贬值速度相对较慢。假设近月合约贬值了0.5元,而我们的远月合约虽然也在贬值,但贬值幅度较小。这样,我们在持有期权合约的这段时间内,实际上是通过卖近月合约的方式赚取了差价。
如果我们选择继续持有期权合约,我们可以在近月合约到期前再次卖出新的近月合约。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赚取期权费,我们可以逐渐降低持有远月合约的成本。理想情况下,当11月的期权快到期时,我们可能已经通过多次卖合约的方式将成本全部收回。此时如果股价稍有上涨,我们可能已经赚取了可观的收益。
对于实值状态的近月合约,我们通常选择继续持有或展期。展期是必要的,因为如果我们不进行操作,那么卖出的期权到期后可能会触发履约。
由于期权的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隐含波动率等。隐含波动率较高时,意味着股价向某个方向突破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导致期权的定价也相应提高。在卖近月买远月的策略中,我们更倾向于近月合约(空头)的波动性能稍大一些。
波动率偏移的计算方式为:近月合约的隐含波动率减去远月合约的隐含波动率,再除以远月合约的隐含波动率。这个数值应该在10%至25%之间为佳。若数值过高,可能意味着近期市场有重大变化的可能。
若我们真的强烈看好未来市场走势并希望增加投资比重时,我们可以考虑调整策略比例。例如,多买一些远月的看涨期权并少卖一些近月的看涨期权。这样的比例通常建议在4:3或3:2左右。
对于更高级的策略——深度实值看跌期权策略来说,我们使用的是看跌期权而非看涨期权。在操作时,我们会选择一个较高的价格水平购买长期看跌期权(至少2年的到期日),并同时出售一份到期日大约为1年的看跌期权。这样做是为了使长期期权的成本与通过买卖获得的差价抵消。
当涉及长期的深度实值或看跌策略时,期权的成本实际上相当低。这使我们可以在长期的视角下赚取稳定且合理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