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好奇心的因素包括

2025-04-2215:23:42百科知识0

沉思随见

————————————————

孩子们的好奇心流失往往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认知刺激不匹配息息相关。依照我们所知的机制,好奇心随时间消退乃为常态。在不断的学习进程中,我们对于知识获得的期待往往会减少。随着个体在一个领域的知识储备增多,会愈发接近该领域的认知极限,进而产生乏味感。为维持孩子们的好奇心,学校必须为他们的智慧提供相应刺激,但这一需求往往难以满足。

在标准的课堂环境中,最优秀的学生往往因缺乏足够的认知刺激而逐渐丧失好奇心。数月之后,他们对于上课不再有期待,因为他们的元认知系统已经明白自己在此难以再有新的收获。相反,那些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可能会因自我认知的偏见而失去对学习的渴望。他们可能会因为认定自己不擅长学习而放弃对新知识的好奇。尤其是来自低资源社区的孩子们,他们有时会感觉学校教育与其未来出路无直接联系,这也在其元认知中留下灾难性的影响,使其逐渐丧失对知识的渴望。

要激发这种消减的好奇心,关键在于为孩子们重建自信,让他们知道他们具有学习的能力。这可以通过向他们提出与他们能力相匹配的问题来实现,同时让他们明白学习带来的回报。无论孩子们的学习进度是超前还是落后,当他们遭遇挫折时,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适合其能力水平的问题是关键。这样不仅可以重新点燃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还可以让他们的元认知系统认识到自己具备学习能力,从而让好奇心重回正轨。

另一个阻碍学生兴趣的是当他们因好奇而受到惩罚。孩子对探索的渴望可能会因过于僵化的教学方式而被。传统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认为他们的任务只是安静地听课,直到课程结束。这背后的生理学原理是:好奇心引发的内部奖励信号与外部的奖励和惩罚相互竞争。惩罚孩子的探索尝试会让他们感到气馁,抑制他们的好奇心。孩子们若持续被责备、嘲笑或惩罚,他们将逐渐抑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再积极参与课堂。

针对此问题,我们应当借鉴教师们已知的解决方案——奖励好奇心而非惩罚。这包括鼓励提问、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以及奖励他们的积极参与等。动机的科学机制表明,采取行动的欲望必须与我们所期待的奖励相联系。许多孩子因无法从学校获得预期的奖励而失去了好奇心(如分数和成绩常常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

社会知识的传递方式也会影响孩子们的好奇心。学校通常更倾向于鼓励被动学习模式——仅记录他人教授的内容而非主动试验和提问。如果孩子总是认为老师总是正确的,那么这种被动模式可能会阻碍主动学习模式的发展。实验结果表明,当孩子被被动地介绍玩具时,他们的好奇心往往会受到抑制。我们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同时教师也应展示出自己的不确定性和对知识的渴望,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理想的教育环境中,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课程并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还需容忍孩子的错误并帮助他们快速改正——这是学习的三大支柱之一。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好奇心才能得以滋养和发展。

(选自《教育新思: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作者姓名略去)

《教育观察》2023年12月5日第5版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