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疲惫且焦急的表姐,昨天因孩子的“懒劲儿”而发火,竟然揍了儿子一顿。
她向我们展示了孩子写作业时录制的现场视频,意图让我们理解孩子的惰性。我们都能感受到孩子身上的“懒”气场。
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本来是体恤孩子们,要求不用抄题,直接写答案。孩子却长时间盯着题目发呆,一晃就是一个多小时。
对于急性子的表姐来说,这简直是无法理解的。她疑惑地问:“明明半小时就能写完的作业,为什么要发呆一个多小时?难道不无聊吗?”
孩子却回答:“只要不是写作业,其他什么事都不会觉得无聊。”这似乎在表达学习的无趣。
当表姐问及孩子的未来和责任时,孩子却表示对娶媳妇无感,更喜欢一个人的自由。这使表姐感到无比无奈。
经过一番劝说无效后,表姐选择了揍孩子一顿。事后她后悔,因为她明白教育孩子不能靠打。但如何改变孩子的态度和习惯,她感到迷茫。
教育孩子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认可、信任、引导和鼓励都是关键。例如,把“唠叨”变成“我相信你”,把奖励作为激励的手段等。
01
认可的力量
我们的朋友曾面对一个读六年级的儿子的挑战。这孩子一、二年级时总是得双百分,但到了三年级,他开始展现出拖拉、摆烂的迹象。
写作业成了大问题,但他对学习仍保持着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也反馈了作业量并不大的情况。
在尝试了多种方法无效后,朋友决定改变策略,从“催着学”、“盯着错题看”转变为“相信你可以做好”,并表扬孩子的优点如“做完题主动检查作业”。这种信任让孩子心情平静了许多,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
这显示了把“唠叨”变成认可的重要性。你相信孩子能学好,他们才会有自我优化的信心与魄力。
02
角色的转换
新来的语文老师,虽然是初次为班,但却以其温柔、有礼的性格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她采用的奖励制度激励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当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因没有奖励而下降时,老师提醒我们,保持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环境和家长的以身作则。于是,家长们开始思考如何成为孩子的榜样。
比如,当孩子写作业时坐不住、小动作不断时,改变以往的批评风格,而是像孩子一样共同探讨难题。这种“角色转换”让孩子感到新鲜和有趣,从而对学习产生了新的兴趣。
03
自证的力量
孩子摆烂、没有志气的背后,往往是因为他们害怕困难和失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机会和可能性时,这种自证的力量就会产生。
表姑家的孙女就是一个例子。她原本害怕在舞台上主持,但经过鼓励和引导后,她终敢地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这种自证的力量让她更加自信和勇敢。
04
荣誉的强化
孩子把奖状贴在明显位置的行为其实是在寻求认可和荣誉感。我们应该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当孩子注和认可时,他们会更加努力地证明自己。这就是霍桑效应的心理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05
接纳与引导
每个孩子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我们需要接纳他们的缺点并引导他们走向完美。
对于热爱文学但偏科的女孩,我们应该允许她有不完美的地方,同时引导她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让她体验不同生活的方式,如去工地、孤儿院等地看看,让她明白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而需要方法的过程。掌握方法、多一些等待和陪伴,孩子才能真正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