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类家长的焦虑表现
每当新学期开始,不少家长都会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焦虑。尤其是在孩子出现不想上学的情况时,家长们更是心急如焚。对此,我们可以看到三种典型的家长焦虑类型。
第一种:急切干预型
这类家长一旦孩子表示想要回学校,便异常兴奋,立刻行动起来,找老师、谈条件,各种张罗。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过度干预和关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第二种:持续担忧型
这类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复学后是否能够适应,新学期的压力、与同学的关系、外界的评价等都让他们忧心忡忡。孩子回家后,他们又会忍不住询问,但往往得不到满意的回答,这让他们更加不安。
第三种:过度共情型
这类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过度使用共情技巧,对孩子的每一句话和行为都立即做出反应。虽然共情本身有益,但过度使用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真诚,干扰了孩子的表达和思考。
二、少些贪心,多些反思
在期望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往往会贪心不足。他们希望孩子情绪稳定、能够抗压、处理好人际关系,甚至恢复到以前的学习成绩。我们必须接受一个现实:孩子现在还不能处理所有的问题。当孩子出现厌学、躯体化症状时,我们需要做出取舍,冷静思考,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
三、关注孩子,从多方面入手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状态。这包括关注孩子的情绪、身体状况、语言和行为等方面。
关注情绪。
留意孩子回家时的情绪如何,是积极还是消极。如果孩子经常显得情绪低落或容易烦躁哭泣,家长应主动询问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关注身体。
有些孩子可能不会在情绪上表现出压力,但身体上会出现一些症状。对于有心理压力的孩子来说,关注身体的变化也非常重要。
关注语言。
当孩子能够用语言表达内心的痛苦时,他们其实是在寻求帮助。我们需要倾听孩子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关注行为。
特别要注意孩子是否表现出对上学的抗拒行为。如果孩子经常找借口想要请假回家,这可能表明他们已经不适应学校环境。
对于复学动力较弱的孩童,家长们应从自身情绪调节、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等方面着手努力。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情绪和态度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父母需要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学习理解孩子、学习共情和支持孩子等。
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少些贪心多些反思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