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里,陶瓷制品的应用广泛至极。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完整无缺的陶瓷制品才具有价值,因为一旦破碎,便失去了实用意义。破碎的陶瓷并非全然无用。
在艺术品收藏领域,尤其是古玩收藏界,破碎的瓷片常常能以出人意料的价格成交。例如,在2012年的拍卖会上,一宗包含218块汝窑碎瓷片的拍卖品竟拍出了高达2000多万元的天价。这金额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足以购买一套豪华住宅。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碎瓷片的市场行情日益走高。如去年10月,在河北沧州,一块看似不起眼的元代青花瓷碎片竟有人愿意以600元的价格出售。这块碎瓷片是一位细心者在工地捡拾时偶然发现的。这不禁让人感叹,对于懂行的人来说,这些碎瓷片已经不再是眼中的“垃圾”,而是极具价值的“宝贝”。
说到汝窑,它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陶瓷史上的翘楚。即使在清朝之前,汝窑的瓷器也一直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皇家瓷器之一,历代被视为珍宝。陶瓷的制作过程虽经高科技工业生产的洗礼,但其在古代的科技制造中却是极其复杂且需要智慧结晶的。
在古代,陶瓷分为陶器和瓷器。陶器最早出现于8000多年前的新时期时代,而瓷器则是陶器的升级版。瓷器的制作更为复杂,需要在黏土中加入其他原材料,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焙烧才能形成表面光亮的瓷器。我国商朝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瓷器,到了汉朝末期,我国瓷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开始外传。
明清时期是我国的陶瓷制造行业的巅峰时期。尤其是景德镇在明始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当时我国的瓷器被称作“白色的金子”,在欧洲引起了一股巨大的热潮。因为拥有近万年的陶瓷发展史,使得古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瓷器碎片至今仍受到人们的追捧和收藏。
对于收藏爱好者而言,鉴赏知识至关重要。普通人在面对一块陶瓷碎片时可能只会视其为“垃圾”,而只有懂行的人才能发现其价值并去寻找、收藏它们。正如那位河北的男子对古代瓷器颇有研究,他会在工地周围寻找翻出的碎瓷片进行售卖。近年来他在不同的工地上已经有所收获,发现不少古瓷碎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