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第 981 天坚持写作的日子。
大家好,我是西陆华胥。在阅读的过程中,相信许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阅读时深受启发,但合本后,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却逐渐消逝,最后只留下模糊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的阅读目的和方法不同。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调整阅读方法。
阅读,是知识的输入。我们需要将书中的信息融入自己的大脑,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认知,激发思考。而记忆,则是信息的提取。研究表明,记忆的准确度和持久度与提取方式密切相关,频繁的提取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记忆。在阅读时,我们要努力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将输入和输出相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例如,从目录了解书的整体结构,分析书中的写作手法,跳出局部看全局。阅读时划线、标记,这不仅是一种刺激大脑的方式,还能标记出阅读过程中的重点。阅读后,我们可以整理标记的内容,回顾或复习,加深记忆。我们还可以尝试制作脑图梳理书的脉络,或者在阅读后进行自问自答,思考书中的问题并尝试论述。
阅读结束后,为了巩固输入的知识,我们要及时输出。将思考或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趁热打铁,把所思所想化为文字。输出不必是长篇大论,简单的几句话甚至微博体量的100字都可以。只要有了输出,就能完成输入的闭环,积累起来,收获会更多。
即使我们当时对书的内容记得很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内容也会逐渐淡忘。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书中的理念或方法融入日常生活。比如,关于时间管理的书提到的觉察、记录和计划,我们可以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记住精华内容。同样地,其他类型的书籍中的方法和结论也可以应用到生活或工作中,用实践来检验它们的正确性。
虽然看书后可能会忘记一些内容,但这是正常的。我们不必成为过目不忘的阅读机器。阅读是为了提升自己、满足兴趣,能有所收获哪怕只有一处也是有益的。阅读本身是在塑造我们的认知和心境,这需要不断的内化、吸收、转化和应用,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就像我们吃过的饭塑造了我们的身体,走过的路构建了我们的经历一样,读过的书也在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