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的行情可谓历经波折,经历了两年上涨与两年下跌的交替。
在过去的两年里,国产大豆的产量持续增加,连续突破了2000万吨的大关,在2023年和2024年更是迎来了丰收。好景不长,价格却接连两年出现下滑。
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产量的增长超过了下游市场的承接能力,使得供应量增加而价格下降。
但新的一年里,大豆市场迎来了转机。
自春节后,大豆市场迅速恢复活力,价格普遍上涨。特别是在东北地区,40%蛋白豆的收购价格每斤上涨了3至5分钱,稳定在约2元/斤的水平;华北等地也呈现了类似的涨幅。
随着企业的复工复产,他们积极投入到大豆的收购与加工中,为市场带来了暖意。
那么,大豆为何突然涨价呢?
这背后其实有“东风”可借。就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利用东风助阵一样,大豆市场也借用了某些因素的力量,推动了市场的行情。
这“东风”主要来自于豆粕和豆油。在粮食市场中有一句玩笑话:“玉米一涨,黄金万两;豆粕一涨,如中大奖。”虽然有些夸张,但它确实反映了玉米和豆粕对市场的影响力。
特别是年后豆粕的市场表现,可谓疯狂。短短几天内,其价格从3200元/吨迅速涨至3500元,再涨至3700元,且涨势仍在继续。
那么,为何豆粕会出现如此疯狂的涨幅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季度进口大豆到港量较少。加之一些国际因素的影响,使得后续进口大豆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导致豆粕价格的疯狂上涨。
不仅如此,豆油的表现也毫不逊色。年后豆油价格同样水涨船高。
随着豆粕和豆油的价格上涨,压榨利润大幅增加,企业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的机会,纷纷开工并加大大豆的收购力度。
豆价也随之上涨,特别是高蛋白豆和高油大豆的涨幅更为明显。
实际上,大豆市场相对简单,不像玉米市场那样复杂。对于大豆的涨价,四个字足以概括:抓紧时间。
因为虽然当前市场利好较多,但回调风险也同样存在。尽管豆粕价格涨势迅猛,但很可能只是阶段性的行情。随着巴西大豆的丰产和后续到港量的增加,大豆供应偏紧的问题将得到缓解。
养殖业已步入微利时代,对饲料的需求以刚需为主,因此豆粕价格也将面临回调。
当前大豆价格的上涨还在兴头上,情绪容易反复。现在油厂看到利润表现积极,但后续利润回落时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当前大豆涨势较快也与供应端还未完全发力有关。在春耕即将开始的季节里,基层春耕备耕将产生变现需求,届时也将进入卖豆高峰期,从而增加大豆市场的供应。
国产大豆主要以国内深加工为主,不同于玉米的大量流入饲用。在连续多年的丰产后,下游的承接能力依然有限。因此对于大豆的涨价行情还是需要抓紧时间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