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1月26日),卫生健康会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相关知识,同时解答记者关于食品安全的关切。会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刘先生提到,食品标签作为食品的“身份证”,以文字、图形和符号等形式向消费者展示食品相关信息。
刘先生指出,食品标签中包含的信息分为两类:一部分是强制要求的,如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以及营养成分表等;另一部分是推荐标示的,比如食用方法、致敏物质提示等。这些标签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主要关注三个方面:这是什么食品、是否安全、有没有营养。
消费者应读懂食品名称和配料表。这两个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产品的本质和主要原料。通过配料表,消费者可以清楚知道食品中含有什么成分,添加最多的成分会排在第一位,依次递减。
消费者应关注保质期和贮存条件。保质期是保持食品品质的期限,正确的贮存方式至关重要。如果贮存不恰当,即使食品在保质期内,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消费者应在标示的日期前食用,并确保食品存放在符合标识条件的环境中。
消费者应读懂营养成分表。营养成分表中列出了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等核心营养成分及其含量,以及营养素参考百分比,有助于消费者了解食品的营养特性。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食品。例如,血压高的消费者应关注钠的含量,而想控制体重的消费者则应注意食品的能量含量。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正积极推广使用电子标签,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上网获取更丰富的营养健康信息,这种电子标签还具有可缩放功能,方便老年人或视力较弱的人阅读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