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次走进北池头的超市,那一架满满的“老干妈”将“阿香婆”挤到了角落。记忆的涟漪被轻轻触碰,不禁让人回想起那个年代的独特氛围。
流行于九零年代的广告语“熬呀熬,熬成阿香婆”,如今在人们的仍然留有回响。那些打趣的版本,如“熬呀熬,熬成骨灰盒”,更是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人们对这一品牌的情感复杂。洗头用莹朴,洗手用开米,奶粉喝秦俑……这些都是时代的印记,如今已成为了回忆的一部分。
但令人欣喜的是,“阿香婆”仍在继续她的旅程。关于她的诞生与成长,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太阳食品,这个曾经以机械制造为主的企业,在面临困境后成功转型,推出了“阿香婆”。李照森厂长独具慧眼,从西安饭庄的“鱿鱼锅巴”中获得灵感,开发出广受欢迎的“太阳锅巴”。当时电视刚刚普及,李照森大力在电视台投放广告,使得太阳锅巴迅速走红。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的变化,太阳锅巴面临了滞销的困境。李照森认为是假货泛滥影响了口碑,但也不得不承认工厂自身的产能压力和与乡村作坊的合作导致了质量下降。在这段低迷的时期,“阿香婆”牛肉酱的出现成为了转机。李照森将其视为发展的新方向,并投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
但“阿香婆”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她曾面临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也曾受到市场竞争的考验。她始终坚持下来,即便是在企业负债率高企、现金流紧张的困境中。
如今,“阿香婆”在市场中仍然有一席之地。企业开始反思过去的经验,尝试回归老本行,并纵向延长产品线。他们借鉴李锦记的发展思路,重点开发能成为一道菜不可或缺的调味料。阿香婆也开始变得更加专业,努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