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听完一堂课,它被称作《带有四则运算的括号学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方式。首先是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猜想不同算式运算的顺序。然后通过实际操作、对比,师生共同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学生们需要复述这个结论并配合练习来巩固。
我对此教学方法并不完全认同。因为我在授课中觉得忽略了教师自身引导学生领悟”先计算括号内的数值”的重要性,仅仅停留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与感受层面。如此学习的知识看似充实,但实际上它是片面且易于忘记的。
我们知道,对于知识的真正理解与记忆,它应该是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相联系的。如果我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经历中去感受、去发现、去总结数学知识,这样所得到的知识会更加深刻且能够持久地保存在记忆中。如果这堂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也许可以达成上述效果。
比如课程中,教师先准备了20颗奶糖和30颗酥糖,要求学生们将它们平均分给5个同学。如果分得正确,同学们就可以获得这些糖果作为礼物。但在分配过程中,要求学生们根据分配的步骤列出相应的算式。只有当算式列得正确时,他们才有资格获得糖果。学生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当教师给学生两种糖时,故意将它们混合在一起,为后续的“先算括号内的”教学埋下伏笔。在学生们完成糖果分配后,教师再引导他们看黑板上的算式(肯定会有学生正确地列出算式)。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先进行加法运算其实就是算出糖果的总数,就像刚才的两种糖混合在一起一样。
然后教师再故意用错误的方法进行计算,即先进行除法运算再进行加法运算。通过对比结果可以发现,这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与实际分配的数目不符,因此是错误的。接下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到如果按照那种错误的方式计算实际上只是把酥糖分配了而奶糖还没分配完的后果。创造这样的生活场景会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错误的计算顺序对结果的影响,从而深刻地理解这个知识,并且避免在将来的计算中犯类似的错误。
如果我们将错误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再利用,会发现有些错误其实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比如刚刚的例子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30÷5只是把酥糖分下去了而奶糖还没分完怎么办?是否可以将剩余的奶糖继续分给这5个同学?分完后每个人手中的糖果数量都是一样的,说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那么这种分法应该如何列式呢?交由学生自己列式:20÷5+30÷5。在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后,他们一定能够发现一个有趣的结果。这就是数学中重要的定律的魅力所在!告诉学生他们今天就提前发现了这个定律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思维能力是非常优秀的!这种处理方法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材上的知识是平面的、文字是抽象的但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解释数学问题应该成为每一位数学老师长久不变的教学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