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加载中…
在祁连山下,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春耕的序幕已经拉开。拖拉机的轰鸣声在空气中回荡,而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却有一群特殊的“客人”引人注目。
这些“客人”是来自远方的羊群,它们身形宽阔,脊背如山峦起伏,羊角弯如新月,被毛粗糙而卷曲。这些羊与众不同,它们并非这片土地的“原住民”,而是来自青海省海北藏族州门源县的牧民马贵海的借牧羊群。
马贵海是一名90后的“羊倌”,自两年前起,他带着家中的600多只羊,跨越300多公里的路程,来到张掖市进行跨省借牧。在这里,他不仅找到了丰富的秸秆资源,还通过借牧的方式,让他的羊群得以在冬季依然保持饱食和良好的健康状态。
张掖市是全国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玉米播种面积超过180万亩。这里的秸秆不仅数量多,而且营养成分高。借牧在这里,使得羊群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秸秆资源,不仅吃得饱,还上膘快,抗寒能力增强,母羊也更足,羔羊成活率从80%提高到了90%以上。
对于马贵海来说,借牧的成本也是他考虑的重要因素。以往为了顺利保膘接羔,他需要购买精饲料,每年花费约18万元。而现在,借牧规模在900亩左右,地租加上羊群往来的运费,总花费不超过13万元。
当地农户对借牧也持开放态度。种植大户军连续两年将土地租给马贵海,每亩地的租金收入比以前卖秸秆还要高,而且省心省力。羊群留在地里的粪便还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减少了化肥用量,提高了玉米产量。
近几年来,像马贵海这样的青海牧民越来越多地选择到张掖市农区借牧。数据显示,仅2024年,就有超过1000户的放牧户到张掖市农区借牧。借牧的牲畜总量也十分可观。
为了更好地服务借牧的牧民和种植大户,张掖市制定了专门的农区借牧工作方案,规范租地秩序、动物防疫以及借牧人员服务管理。还为牧民解决水、电、暖、住房等困难,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在借牧的过程中,马贵海也感受到了两省之间的互助与协作。从秋到春的异地生活中,虽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两省的管理服务体系和合作交流机制使得这些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
异地借牧不仅缓解了牧民草场压力,保障了冬季牛羊育肥和生产;同时也为农户增加了收入。这一群众首创的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保障和支持。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借牧场所的多样化选择,异地借牧的实现使得草、畜空间分离成为可能。
如今,在甘肃和青海的共同努力下,异地借牧的管理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模式。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天然草场的合理载畜量,又稳定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这也使得草原生态明显改善,提高了天然草原的亩产草量和牧草质量。
面对即将到来的返乡季节,马贵海和军等农牧民都期待着下一个合作季节的到来。他们的合作关系已经从简单的买卖关系发展成为了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而随着双方日渐熟络,合作方式、付款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如今在甘肃,异地借牧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不仅缓解了牧区的压力,也为农区带来了额外的收入。这一实践的推广和应用也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来源: 日报一撇一捺微信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