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复一年的支教之行:如何耕耘与感知偏远乡村的教育热土?
每一年,都会有一群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在广袤的乡村留下自己的足迹。他们以两年时间投入到偏远乡村学校的支教活动中,那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经历与体验呢?让我们来听听其中四位支教老师的分享。
孙稷威在广西的一所小学里度过了他的支教日子。他每天的任务繁重,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到考试和试卷批改,他穿梭于教室与办公室之间,深切体会到了当年老师们的辛劳。他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期末大考时,他所带班级的高分率提升了28%,优秀率名列第二,全乡的高分率更是位居第一。
除了学业成绩的显著提升,孙稷威还发现,乡村孩子们在课外兴趣方面与城市孩子存在着不小差距。他率先发起了兴趣社团,引领孩子们接触魔术、STEM、奥数等多元内容,以此缩小班级学生与城市学生间的差距。
夜晚,王璐菲回忆起一段特殊的经历。在一次晚自习课后,她发现一个女孩独自坐在楼道里哭泣。王璐菲便陪伴在她身边,耐心地安抚她,直到女孩的情绪稳定下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个女孩总是出现在王璐菲的周围。女孩后来告诉王璐菲,那晚的陪伴对她来说非常重要。王璐菲深有感触地说:“或许是因为孩子们感受到了信赖和支持,才愿意与我们接触。”
在这所学校里,每一个孩子对老师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老师们就像是春天的风、夏天的梦,陪伴着孩子们成长。苏振榕每次上完英语课都会细心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面对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他时常感到惊喜和折服。有一次他听到学生们的口语发音,忍不住称赞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乔小莉也经常面对学生们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有学生问:“老师,我们要上到几年级才能去街上?”或者“等我们到高小部的时候,上课可以吃零食吗?”这些稚嫩的问题充满了孩子们的好奇与期待。乔小莉深知,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在塑造着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成为支教老师意味着要经历许多辛苦又温暖的瞬间,以及无奈又好笑的时刻。这背后是对教育公平的坚定追求和不懈努力。正如孙稷威在支教申请书中所写:“青年理想是解决许多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的动力。我希望与有着相同理想的老师们一起为乡村地区的教育做出贡献。”
正是这样的支教体验让这些年轻老师们明白,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为乡村的孩子们点亮了前行的路,也为推动教育公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