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深具意义的第22个节气。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便迎来了这个标志着冬季深化的节气,它也被称为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在古籍《尚书》中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的先人就已精准地推算出冬至的日期,将其称为“日短”,即白天短到极点的一天。在汉武帝颁布“太初历”(即现今的农历)之前,周朝的历法更是将冬至所在的月份定为“正月”。
由于地域差异,冬至的习俗在各地各有特色。在的南方地区,人们会在冬至日举行祭祖和宴饮的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团圆的渴望。而在的北方地区,每逢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便成为了传统。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至有着详尽的描述:“冬至,十一月中来,至此而极也。”其中的“至”字意为极致,它涵盖了三层含义:一是阴寒之气达到极点,天气变得最为寒冷;二是阳气开始萌生,缓缓上升导致天气更加寒冷;三是太阳行至最南端,因此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冬至之后,太阳的直射点将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也将逐渐增长。
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这表示在冬至时节,土中的蚯蚓依然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随着白天的逐渐增长,山中的泉水也开始流动并变得温暖。
据青海省民俗专家朱世奎介绍,旧时青海人在过冬至时,不仅注重饮食,也重视娱乐活动。河湟地区的文人在冬至日会举办消寒会。会中先有祭拜文豪苏东坡的仪式,因传说苏东坡诞生于冬至。消寒会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点梅,文人们会绘制一幅共有九枝八十一朵的素梅图,每日染一笔梅花,待九朵梅花染完便意味着九九消寒的结束,春天也近了。这幅图因此也被称为九九消寒图。点梅之后,大家还会以诗会友,以这种高雅的迎接冬至的到来。
本报特此声明:除注明来源的稿件外,上述内容均为青海日报的原创稿件,未面许可严禁转载!请广大读者与媒体尊重原创作品的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