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曲高者和必寡这句俗语到底啥意思?

“曲高和寡”这个俗语,字面意思是乐曲的曲调高深,能跟着唱和的人就少。它源自战国时期宋玉的《对楚王问》,原文是宋玉回答楚王关于为什么自己不被赏识的话,他打比方说有三种不同音调的歌曲,只有“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即曲调越高雅,能跟着唱和的人就越少。

这句俗语引申为:事物(如艺术、学术、思想等)如果过于高深、超前或脱离大众,能够理解、欣赏或接受的人就会很少。它常常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些有创新精神或独特见解的人,可能在当时或短期内不被人们所理解或接受,甚至显得孤独。

因此,“曲高和寡”揭示了创新与普及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追求高深、独特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这些新事物或深刻见解往往需要时间,需要人们不断提升认知水平才能理解和欣赏。它提醒我们,对于那些看似“曲高和寡”的事物,或许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包容,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同时,它也警示追求创新者,要考虑自己的成果与大众的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