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田宅与国计之义
《三国志》中记载的求田问舍典故,源自许汜在陈登家作客时对住宿条件的挑剔。刘备对此表示出不同的看法,他强调在乱世之中,国士应忧国忘家,而非仅仅计较一室之内的床榻。与之对应的是“欲卧百尺楼上,何但上下床之间耶”的胸襟。这也预示了人对家国情怀与个人私利间的态度,其中透露出对于高尚人格和志向的推崇。
而在《旧唐书》中,济世的典故则与息息相关。李渊为其子命名时,寄予了对其能济世的厚望。后来,果然不负众望,缔造了“贞观之治”,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英明君主。济世一词,便成为了胸怀大志、建立奇功伟业之人的象征。
求田问舍与济世,两者在传统观念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只关心个人利益、不问大事的人;而后者则代表了英雄壮举,是人们所崇拜的。辛弃疾和苏轼等文人的诗句中,也多次表达了这种对情怀的崇高追求与对个人私利的鄙视。
现代社会的理解和做法也许有了些许变化。当社会稳定时,建设者的首要任务是为的全面小康社会奋斗。在勤恳地工作、经营好自己生活的为家庭的繁荣打理、为的小贡献增加收入并不与之矛盾。这样看似求田问舍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在为社会、为创造着财富的也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所创造的财富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生活水平,更为的繁荣与强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在遵守法律和良知的前提下追求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一种“济世”的表现。
在面临内忧外患之时,人们更应该挺身而出、舍小家为大家。“求田问舍”不再是我们的选择,“济世”才是我们义无反顾的担当。我们要勇敢地肩负起抵御侵略和救灾减灾的责任,践行“兴旺,匹夫有责”的信念。
求田问舍与济世虽看似对立,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它们都代表了人们对生活态度和情怀的不同理解与追求。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应基于对社会的贡献和对的忠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