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准怎么练_怎么判断音准不准

2024-11-1500:19:28百科知识16

歌唱音准偏差的根源及解决对策

一、歌唱音准偏差的成因

1. 歌唱者缺乏充分的声乐训练

有些歌唱者因为先天的嗓音条件不足,或者平时更专注于其他领域如器乐或舞蹈,导致他们对声乐的兴趣不高,通常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临时练习一首歌。由于练习的时间十分有限,难以形成稳定的音准和节奏感。也有一部分歌唱者与音乐几乎没有接触,对音乐的基础知识毫无了解。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读谱,对于音高和音程没有概念,歌唱时常常是音高不准,甚至出现“一句一个调”的情况,尤其是在伴奏中往往听起来南腔北调,完全无法准确找到音高。

2. 歌唱方法不科学

有些歌唱者虽然拥有一定的歌唱经验,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属于自然发声状态。这样的人通常不能灵活运用真假声转换,音域较窄,尤其是在高音区时,要么低八度唱,要么勉强用力“拔高”音高,这都会导致音准出现偏差。自然歌唱时,低音区多为真声,进入高音区时则通常用假声,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俗称“换声区”。如果没有进行过混声训练,从低音区起就一直用沉重的真声唱,突破换声区时就会出现破音或者音不准的现象,尤其是对于嗓音条件不佳的歌唱者来说,情况更为明显。

3. 气息使用不当

二、如何解决歌唱音准偏差问题

1.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纠正歌唱音准偏差,首先要解决的是歌唱者的心理问题。很多歌唱者因曾经因跑调被嘲笑而产生自卑心理,平时很少愿意开口唱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一个轻松、无压力的课堂环境。教师要给予鼓励,避免任何带有讽刺性质的言语,以免伤害歌唱者的自尊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声音示范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音高的概念。

例如,当学员在钢琴上弹奏一个音符并试图模仿时,如果他们唱出的音不准确,教师可以先帮助他们理解音阶的走向。通过反复听示范音阶(1、2、3、4、5、6、7),让歌唱者了解每个音的稳定性,特别是“1、3、5”较为稳定,而“2、4、6、7”则不稳定,从而帮助学员辨识音高的变化。教师可以用手势来辅助示范音高的走向,通过指尖的高低变化来形象地教导歌唱者理解音阶的升降,并配合实际演唱练习,逐步提高歌唱者的音准感知能力。

2. 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

科学的发声方法是确保歌唱者能够准确控制音准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歌唱者首先必须学会混声技巧,即将真假声结合使用,达到音色的平衡。混声的运用,能够帮助歌唱者在不同音高区间之间自如转换,避免假声和真声之间的不自然过渡。

具体来说,歌唱者要学会用口鼻同时吸气,并保持始终打开的状态,这样能够建立起一个顺畅的歌唱“通道”,确保声音的流畅与稳定。低音至高音的过渡,要求歌唱者通过横膈膜的支撑和小腹的收缩产生足够的对抗力,同时保持的放松和共鸣腔体的打开,确保声音的自然流动。尤其是在高音区,歌唱者需要保持声音的亮度,同时确保下行的力量支持,使音高始终稳定,避免出现真假声分离的现象。

3. 强化气息控制与对抗力训练

气息控制对于歌唱的音准至关重要。要有效避免音准偏差,歌唱者必须掌握横膈膜、小腹与腰部的协调力量。在歌唱过程中,气息的正确使用不仅仅是吸气与呼气的简单配合,还涉及到各个部位力量的平衡。歌唱时,胸廓要保持打开,肋骨扩张,肩膀放松,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横膈膜下降与小腹收缩之间的对抗力,并在这个平衡的基础上发声。

歌唱者要保持身体放松,通过深呼吸来增强声音的支撑力,而不是仅仅依赖喉部的力量。通过这些科学的训练,歌唱者可以逐渐消除由于气息不均衡而导致的跑调现象,确保声音的稳定性和音准的准确性。

4. 锻炼心理素质,消除舞台紧张

歌唱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音准的表现。在日常练习中,歌唱者应当通过不断的台上演唱和表演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消除紧张情绪。特别是在上台演唱前,歌唱者需要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演唱时更放松。

歌唱者需要学会协调“内感觉”和“外感觉”。所谓“内感觉”是指歌唱者自己对声音的感知,而“外感觉”则是听众所感受到的声音效果。很多歌唱者常常存在这种误区:他们认为自己发出的声音足够响亮,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歌唱者需要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使其声音在不同的演唱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和准确,从而避免因紧张或过度用力而影响音准。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提升,歌唱者不仅可以增强演唱的自信心,还能够在舞台上自如地表达音乐,确保音准的准确性。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