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国多地正经历着“沙尘”天气的侵袭。户外天色阴沉,黄沙满天飞舞。即便行人们用围巾、帽子和口罩做好了充分的防护措施,但一回到室内,脸上、额前、鼻孔、耳际仍不免沾染上不少沙土。
沙尘天气并非今日之新事,自古以来便有记载。我国考古学中首次发现沙尘暴的痕迹,源于西汉时期敦煌地区出土的汉简。古籍中也有不少关于沙尘暴的文字记载,古人将其视为天象变化的一部分。
诸如“时气错逆,霾雾蔽日”之类的描述,常见于古代文献之中。又如《后汉书》、《晋书·天文志》以及地方志《朔方通志》等,都记录了沙尘天气的情景。
古人用“黄雾”、“飞沙”、“黑雾”、“飞沙走石”等词语来形容沙尘天气,将其视为不祥之兆。他们甚至认为,当君主行为违背民心、道德时,便会降下如此的天象。
在古诗词中,沙尘暴的描写也不在少数。有些诗词借沙尘天气来比喻心情的转变,如《诗经》中的《终风》篇章,以大风和阴霾来隐喻妇人所遭遇的悲惨境遇。
再如唐朝李益的《度破讷沙》,他通过亲身经历的沙尘暴,描绘了塞北的荒凉和广漠;还有宋代陈与义的《中牟道中》,通过幽默的笔调,表达了对于沙尘天的无奈和期望。
虽然沙尘天气给人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人们也不必过于恐慌。适时关好门窗、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是必要的。我们也要认识到,沙尘天气只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应对它。
近期的沙尘天气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请大家务必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沙尘暴防护小贴士:
1. 及时关闭门窗,避免沙尘进入室内。
2. 外出时请佩戴口罩、纱巾、墨镜等防护用品,以保护眼睛和呼吸道免受沙尘侵害。
3. 交通安全需留意,减速慢行,谨慎驾驶。
4. 在强沙尘暴天气下,建议老人、儿童及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尽量减少外出。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让我们共同做好防护措施,保持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