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新
前些时日,我接到了杂文家、木刻艺术家赵宗彪的作品集《木上江南》。当时书名带给我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但我自知在木刻艺术方面如门外汉,只能作罢。最近,我又有幸收到他的散文集《山河故人》,昔日回忆与新的感受交织,使我对那股创作的冲动有了更深的理解。
《山河故人》 赵宗彪 著, 浙江出版社
品读诗人杨朔的散文,总能感受到其形式大于内容的艺术手法。而朱自清的散文则擅长细腻描绘景物,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赵宗彪的散文创作,则如他自己创作木刻作品一般,寥寥数笔便能形神兼备。他的作品在“洗尽铅华不著妆”间,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宋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韵味。这部包含五个部分的散文集——《地理志》、《人物志》、《风土志》、《田野志》、《少年志》,共计百余篇千字短文,深度还原了江南农村的生活场景与乡村秩序的现代变迁。
在《山河故人》中,许多文章与鲁迅的叙事风格颇为相似。例如,《游泳》一文便与鲁迅的《父子情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赵宗彪以简练的笔墨描述了自己与游泳的渊源,以及他对儿子游泳的,故事虽简,却蕴含深意。
文章之妙,有如藏锋不露,亦有步趋驰骋之态。余华曾评价鲁迅的《狂人日记》,赞其以一语便让人物精神失常。赵宗彪在《山河故人》中亦展现了其独特的叙事技巧,深得鲁迅神韵,将杂文家的“春秋笔法”演绎得淋漓尽致。
鲁迅先生对木刻艺术情有独钟,而赵宗彪亦是如此,甚至因刻木而受伤导致右手腕手术。两代木刻人的“时差”虽近一个世纪,但他们都以笔为刀,将木刻艺术的精髓融入文学创作中。正如赵宗彪在《自序》中所言,这部作品虽无宏大叙事,却以细微之处展现了一个村庄的日常生活。
秋日时光,读一读赵宗彪的叙事性散文,感受他笔下的故乡风情。从南宋移民、皇族后裔的视角出发,了解他笔下的祖先流浪终点与后辈生命起点。我们或许会意外地领略到与其前辈赵长卿的《鹧鸪天·洗尽铅华不著妆》相似的意境与哲理:自然本真、除掉外在的伪装,为故乡唱一曲清新的情歌,绘一幅淡雅的“清明上河图”。
时光流转间,品读赵宗彪的散文集《山河故人》,更似一场心灵的旅行。在文字间感受那悠长的历史、细腻的情感以及深邃的思考。这无疑是一次值得推荐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