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坛巨匠,心系天下,情牵苍生。
他生活在一个时代转折的节点,从盛唐的辉煌到衰落的历程中,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民生的困苦。他怀抱着对的忧虑与对的关怀,其作品情感深沉,被誉为代表社会现实的诗史。
《登高》一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彼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再次兴起,杜甫离开了草堂,抵达夔门。那时他已步入晚年,生活依然贫苦,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
秋日里,他登上了白帝城,面对着秋萧瑟景色,心中百感交集,从而创作出这篇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此诗被后人赞誉为:句句皆奇,字字皆妙,精光万丈,为旷代之作。
登高原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清沙白水鸟飞回。无边落木簌簌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为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青丝,酒杯新停浊酒中。
诗中“无边落木簌簌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描述,展示了无尽的落叶与奔流的江水。诗人为何不用“落叶”而用“落木”呢?这其中有着深意。
诗歌创作忌用俗字。提及“叶”,常使人联想到绿意与生机。而单一的“木”字则给人以秋天的萧条之感。
王勃曾以秋景为题写过五言绝句,虽也讲萧瑟,但“黄叶”一词与“落木”相比,其深度与情感却稍显不足。
落木萧萧比落叶更加沉重,这也更符合诗人的情感世界。他听猿啼、观飞鸟、俯瞰落叶与江流。这景致既壮阔又萧瑟,引发出他内心的感慨。
时光易逝、壮志难酬,“艰难苦恨满青丝,酒杯新停浊酒中”。这首诗的情绪自然流露、沉郁悲怆。落木萧萧正是这种情感的最好写照。
以木代叶,古已有之。屈原、庾信等古人均有以木叶为描写对象的佳作。
树木、树叶、树枝在诗人眼中均可代指为“木”。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形象思维中的语感差异。
众多诗人都喜欢用木叶来描绘秋景。不仅是描绘秋风中树木的摇曳,也象征着落叶的纷飞。
"木"这个词还让人联想到颜色,那种深褐色的沉重感。在本诗中,这种沉郁的色彩更加贴合诗人的情感。
现代歌词中为了押韵可以,而在古代对韵脚平仄要求严格的古诗中更是如此。《登高》遵循了七律的平仄格式。
虽然有些美妙的诗句因情怀悠长而不完全受平仄限制,但大体上还是要遵循这些格式的。杜甫作为诗圣,用词向来考究。《登高》一诗除了首联的“猿”字稍有出律外,其余均合辙押韵。
古时交通不便,伐木工人在运输木材时采用的木排运输方式颇为独特且省力。
木排,古时称之为“桴”,是伐木工人运输木材的主要方式。他们将木材简单捆绑成排,利用水的浮力和流动让木排顺流而下。
这种运输方式不仅减少了人力的消耗,也成为了当时一种独特的景观。杜甫登高望江时,或许也见到了这样的木排运输场景。
关于“无边落木”的另一种解释是:杜甫可能目睹了真实的木材运输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