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4日
岁月流转·文化盛宴
五年前,时光倒流至2016年5月24日至26日,那时的东方圣城山东曲阜,上演了一场历史性的文化盛会。
在那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亲临曲阜大成殿前,登临孔庙杏坛,深入解读《论语》的真谛。
曲阜,作为孔子故乡,是一座被儒家文化浸润千年的历史名城。这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其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一直是文化的重要基石和精神内核。
曾教授告诉我们,文化的源远流长,在于我们的圣贤之道和经典历久弥新。孔子,就是这一道统的集大成者。
曾教授进一步指出,《论语》中存在许多被误解、被误读的地方。长期以来,是我们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导致了诸多不良影响。
现今人们读《论语》,需要正本清源,还原《论语》的真实面貌,避免以讹传讹。
今天,我们特设【那一年这一天】教授足迹纪念专栏,旨在沿着教授的足迹,重温他当日讲授《论语》的智慧。
当前社会之危害,多因“新”字而起。所谓“新”,往往使人类迷失未来方向。与时俱进并非随时间改变一切,而是在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论语》这部经典表面看似易懂,实则内涵丰富。每一层深入挖掘,都会发现我们的现有认知存在严重错误。
研读《论语》首先要明白其结构。全书共20篇,每篇的篇名都蕴含深意。
长久以来,《论语》第一篇被命名为“学而篇”,被认为无意义。但这是不符合孔子思想的,因为他的核心思想就是“正名”。
《论语》第一篇应正名为“学天篇”。这表示无论职位高低、从事何种行业,我们都应向“天”学习。
那么,“天”不会说话,我们学什么呢?答案在第一篇的第一句中:“学天时习之”。这里的“时”是最重要的,即“学天时”。
“学天时”意味着无论做什么、处于何种位置,我们都应以自然为师,遵循自然的规律,找到为人处世的方向。
从这一角度看,我们便能理解孔子为何总是述而不作。其实,“述而不作”应正名为“述天不作”。
孔子只是老老实实地引申、推广自然之道,他没有任何自己的创作。宇宙间的真理便是自然,自然便是天。
孔子通过将人事与自然现象相结合的方式,为世人揭示了合理的行为准则。
他以自然天道为人类行为的合理途径,用模拟万物的形态和事理来引导众人。这告诉我们应敬天、事天、顺天而行正道,自然万事通达。
在《论语》中,“子曰”之后的内容均为孔子所言。因为《论语》代表儒家思想,不可能引用老子的言论。
后来我们对自己的直属长官不再直呼其名,这是受《论语》影响的一种表现。
《论语》的编纂者是曾子的弟子和有子的弟子。
因为在二十篇中只有这两位在讲话时将“子”放在了后面其他都把“子”放在前面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些差异中发现问题因为这样才不至于觉为尊称自己的人而非所指的师长或者圣贤之人只称其字而称他人为有子曾子等
我们读《论语》,需以读《易经》的思路去理解它才能真正领略其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