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4年的一个春日午后,清华学校内举行了一场庄重的。鸣钟声响彻校园,全堂肃然。乐队奏响旋律,礼堂内响起了《清华学校校歌》的合唱声:“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这是清华师生首次正式演唱中文校歌的场景。
此前,学校仅有一首英文校歌《TsingHua College Song》,但此曲由外国音乐老师编写,被清华学子们认为缺乏文化底蕴。于是,学校于1921年底发布征集中文新校歌的启事。两年后,《清华学校校歌》被正式选为校歌。
这首校歌的歌词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与历史。例如,“无问西东”一句便出自这首歌,并成为电影《无问西东》的灵感来源。歌词的撰写人汪鸾翔先生特地为这首歌写了注解,以阐述其创作意图与社会背景。
在新校歌确立之前的1922年,社会不安,但这也成就了歌中的“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的决心与精神。汪鸾翔先生在注解中提及对北京现状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对教育的重视与对未来的期望。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都对这首校歌极为重视。在校歌的排练期间,时任校长曹云祥亲自来到礼堂观看。即使自己的狗在排练中干扰了同学们,他也果断地将狗踢开,以保持排练的进行。
自此以后,清华的大小、节日、晚会等场合都会有一个唱校歌的环节。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也在清华学校进行了演讲活动,学生们在活动结束后自发表演唱了校歌,以示对泰戈尔的欢迎与敬意。
汪鸾翔先生所创作的校歌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曾有过更换校歌的波折。尽管后来罗家伦校长认为原校歌无理想、无意义并尝试更换,但其新编校歌并未产生太大影响。
抗战时期,为了鼓舞士气,西南联大的教授老师们决定编写一首新的校歌。虽然冯友兰先生的歌词中沿用了“西山苍苍”这一开头,但物是人非,清华师生对西山及老校歌的眷恋之情依然不变。
随着时间推移,清华经历了多次运动与变迁。汪鸾翔先生所创作的校歌始终在清华学子的心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校园环境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怀念这首古腔古韵的校歌。最终在2014年得到了正式确认,成为清华大学的正式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