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方言中,你或许很少听到“取草帽子”这个词了。对于三十岁以下的许多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昔日,这个词可是人们的常用语,让我们来探索一下它的含义。
想象一下,在院坝头,六岁的陈奶娃儿渴望去少城公园玩耍滑板。大人既没有空闲时间,又需要带着孩子换上干净的衣服,而且进公园还需要支付门票费用。一番权衡后,陈奶娃儿的母亲便随口说道:“去什么呀,去取草帽子吗?家里墙壁上挂着的不是有吗?”
再想象一下,院坝头的张老头正准备出门,恰逢熟人问起是否要去青羊宫二仙庵。张老头笑呵呵地回答:“不去取草帽子啦,我就在街口的甲花茶铺喝碗茶。”
还有那吴木匠,某天下午他骑着破旧自行车回家时向大家分享道:“哎呀,跑了大半天了,却如同走了一趟毫无意义的路。在这个地方连一张卖锯皮子的影子都没有找到。”
如上所述的几个例子均是利用“取草帽子”来表达某种意愿或者行为的隐语,相当于意思是不、不打算前往、事情没进展等含义。这份用词编纂收录在了《四川方言词语汇编》中,让人品味其中的妙趣横生。
为何四川人在表示以上种种情境时偏爱提及“取草帽子”这个词呢?原来这里面还蕴藏了一段有趣的典故。过去的时候,草帽子十分流行。特别是盛夏时分,各单位的劳动者人手一顶印有“为服务”的草帽。尤其是那些以农业为主的人群里,戴着草帽的身影最为常见。
说到草帽,其中最有名之首的非四川龙泉驿柏合寺(镇)所产莫属。在《两代沧桑》的书中,有详细的记载:柏合寺的草帽子历史悠久,有的精细到二百八圈的纹路设计,更有的高达五百圈的精妙编织。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在柏合寺的风俗中,“取草帽子”还与婚嫁习俗紧密相连。比如当老丈人赠予女婿精心编织的草帽时,意味着他即将步入新的生活阶段;而当听到“去取草帽子”时,往往意味着某人即将迎来婚嫁之喜。
随着时光流转,“取草帽子”一词在川语中逐渐流传开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具体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如今,“取草帽子”已不再频繁使用其原始的婚嫁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