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梦乡正酣,我观你睡态正欢。
大自然的丛林里,无时无刻不上演着物竞天择的。
从轻盈的鱼鸟到威猛的巨兽,动物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疲惫。
然而当它们一天的忙碌结束,进入梦乡的那一刻,千奇百怪的睡相展现出最可爱的模样。
树袋熊又被称为“考拉”,生活在澳大利亚茂密的桉树林中。
因为桉树叶不易咀嚼且营养含量低,考拉通过增加睡眠来减少能量消耗。
它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沉睡中度过,清醒时则用来进食,社交时间仅占很少一部分。
考拉的尾巴短小,仅约3.5公分长的尾椎残余,但这对它们来说却是舒适的坐垫。
长而弯曲的利爪让它们能安稳地坐在树杈上休憩,低着头蜷着身进入梦乡。
蛇类在睡前会将自己盘成结结实实的一团。
这样既能在丛林或内隐蔽,也能防止热量散失过快。
蛇类进食后需要进入短暂的休眠状态,等待身体消化食物。
变色龙睡觉时四只小爪牢牢地持握住树枝,腹部贴紧,眼皮闭紧。
尾巴盘起,脊背弓起,高枕无忧地进入梦乡。
体型更大的爬行类动物在河滩或岩石上睡觉时显得格外安逸。
科莫多巨蜥、鳄鱼等动物在睡眠中展现出无忧无虑的状态。
鱼类从不闭眼是因为没有眼睑,但大部分鱼类会表现出类似睡眠的行为状态。
比如蓝头濑鱼等鱼类在睡眠时变得非常安静,即使被人抬出水面也毫无反应。
鲨鱼在睡眠和清醒之间保持连续的游动状态。
即使在打盹时,它们仍保持着一定的游动,使水流不断流经鳃部。
水生哺乳动物如海牛和海豚等能在水下偷懒补觉。
它们能使左右两个大脑半球交替休息、轮流工作,以保持不间断的游动和呼吸。
鳍脚类动物如海豹在陆地上休息时不再需要动用半边睡觉的技能。
它们左右两脑一并待机,以完全睡眠的模式享受宁静的时光。
鸟类的睡眠与海豚相似,也能让左右半脑轮流放空。
例如绿头鸭在池塘安顿下来过夜时,总有部分大脑保持清醒以应对外界威胁。
候鸟在迁徙过程中能够一边休息一边飞行,这也得益于它们的单侧睡眠机制。
鸟类中军舰鸟等有着独特的睡相和睡眠习惯。
火烈鸟等涉禽喜欢以单腿站立的方式进入梦乡。
它们这样做是因为相较于双腿站立,单腿站立能更节省体力并减少晃动幅度。
王企鹅在安睡时喜欢将脑袋扭到后面,把喙深深埋进腋窝。
猫头鹰是夜行性动物,白天它们会在树枝上打盹,保持警觉。
蝙蝠倒挂在树上睡觉是因它们的后肢异常短弱,无法支撑身体行走。
倒挂可以让它们迅速飞离地面并逃离危险。
有蹄类动物大多是站着睡觉的,以便在面临捕食者时迅速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