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乃南宋诗人雷震的杰作,一首七绝,以其深邃的意境被选入小学语文五年级的教材之中。
草长于池塘,水满于山陂,落日余晖映衬其中,透出丝丝寒意。牧童归去,横跨牛背,无腔短笛,信口吹奏。
此诗乃以平水韵“四支”部入韵的七绝。诗中“陂”、“漪”、“吹”三字同属一韵,显现出当时发音的相近之处。
此诗当为雷震晚年归隐时所作,从老者视角观察并描绘山村之景与牧童笛声,其文字中流露出对这份宁静、闲适生活的满足与喜爱。
在一个草青池满的景象中,孩童和自然共存。池水润泽如意,山峰镶嵌着落日之影。牛背上的孩子自然洒脱,随性所至地用短笛吹奏。前两句以静景作铺垫,后两句则展现了动态的画面,即便在这疏朗清淡的描述中,也不难看出诗人对山野田园生活的欣赏。
诵读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诗中并不只有“横”一字运用得妙。如第二句中的“山衔落日”,其中的“衔”字同样具有特色。两字皆为动词,且带有形容词的味道。
在诗词中,我们称那些能够起到点睛之笔的动词为“诗眼”。
诗眼虽非诗歌的主旨核心,却能有力地表达诗的主旨,且展现最强的表现力。
在这首诗中,“横”字拓展了诗意方向,“衔”字则为画面赋予了动感生命力。两者恰如其分地展示了诗人的情感——对宁静、美丽的山村傍晚的热爱与欣赏。
虽然诗的主题在于表现雷震对村间傍晚美景的喜爱,但通过这两处诗眼的巧妙运用,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景色,还自然地表现了那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情与景相互辉映,共筑此篇佳作。
诗眼之于诗如画龙点睛般重要。用得恰到好处时,便如灵气与生命力般跃然纸上。我们称之为“诗眼”,是因为在这些字词中看到了诗歌的灵魂与生命。
当诗人着手创作时,首先会确立要表达的情感或主题。然后根据主题搭建结构、进行描绘。而在锤炼字句的过程中,“诗眼”就如同一股股活泉般贯穿全诗,引导着其向正确的方向流动。
“横”字为何用得好?因为它成功地作为了这首诗的诗眼之一。
只有先天的才情与后天的努力相结合,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