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时机把握对混凝土性能的重要性
对于不掺用减水剂的普通混凝土,其早期收缩较小。早期的洒水养护主要是为了使水泥充分水化,确保混凝土强度的发展。按照我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混凝土的起始养护时间应在浇筑后12小时内。
对于大量掺用减水剂的现代商品混凝土,其特性有所不同。初凝后8小时内的收缩急剧增加,且楼板裂缝主要出现在初凝后的几小时内。掌握好起始养护时间是控制商品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的关键。及时进行洒水养护,可以有效控制早期收缩,减少开裂。
商品混凝土的湿养护措施
及时养护是指在混凝土表面没有失水前就进行养护。而充分养护则是要保证在整个规定的养护期间,混凝土不能失水。湿养护越充分,混凝土存在的缺陷就越少。但目前很多施工单位的养护方式存在不及时、不充分的问题,导致混凝土出现很多裂缝。
在湿养护的7天期间内,各阶段对混凝土的影响巨大。前3天是防止混凝土失水的关键时期,尤其是第一天。如果第一天失水过多,所造成的缺陷可能很难弥补。不管用什么方式保养,都要确保第一天不出现失水现象。
二次抹压工艺的必要性
二次抹压是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工艺。一次抹平后,必须进行二次抹压,以消除混凝土表面的缺陷、泌水通道和早期的塑性裂缝。二次抹压可以提高表层密实度,减缓水分迁移速度,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应采用圆盘式抹光机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即使实施了二次抹压,如果不及时进行充分的湿养护,仍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二次抹压后必须立即对混凝土进行湿养护,以避免再次失水。
初凝阶段失水控制的必要性
在初凝阶段,混凝土容易失水形成缺陷。这个阶段控制失水,可以极大减少板面开裂。通过及时覆盖薄膜、连续喷水等方式,可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减少失水通道的形成。
对于大面积板面的养护,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应设计合理的缩缝,以应对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裂缝。根据工程部位和所处位置,合理配置构造钢筋,增加混凝土的平衡度。
混凝土养育与施工管理的关系
商品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只是施工管理的一部分。从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到施工过程中的养护措施,都是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力别省功,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在施工过程中,应注重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混凝土缺陷和裂缝的产生,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使用性能。也减少了因裂缝修补等后续工作产生的成本和维修费用。
起始养护时间、湿养护、二次抹压等措施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些关键点,才能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性能。